《以阿里山之名植物圖誌》 用原生植物行銷阿里山 嘉義林管處新書上市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以阿里山之名植物圖誌》 用原生植物行銷阿里山 嘉義林管處新書上市

《以阿里山之名植物圖誌》(上)

2021年05月11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嘉義報導

台灣已知近5000種原生植物中,以阿里山命名的植物高達120種,僅次於以台灣命名的植物。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委託學者,以兩年時間調查以阿里山為名的植物,梳理阿里山脈植物發現史,發表為新書《以阿里山之名植物圖誌》。副處長李定忠表示,盤點以阿里山為名的植物,是將台灣高山植物研究的縮影展現國人眼前。嘉義處也根據這項成果,開啟保育行動。


山壁上的阿里山龍膽,以及119種以阿里山為名的植物,發現命名的過程不但是台灣高山植物研究縮影,更悄悄的開啟高山植物保育之門。攝影:張坤城

120種以阿里山為名植物 行銷天下相得益彰

玫瑰雖然不會因為沒有名字而失去香氣,卻會讓人們錯過他的美好。同樣的,若不是有這些以阿里山命名的植物,就會讓我們錯過阿里山的豐美。

阿里山標高2216公尺,由18座山連結一起,大部分範圍位處海拔2000公尺以上。「阿里山也是日治時期最早開發的林場,並因此衍生鐵道文化,自然景觀之美無庸置疑。」李定忠說,如此有國際代表性之處,將以阿里山命名的原生植物行銷,讓國內外遊客體現阿里山生態之美。


嘉義處副處長李定忠說,阿里山深受國際旅客喜愛,以阿里山為名的植物當行銷大使,相得益彰。攝影:廖靜蕙

2018年嘉義林管處委託啟動這項計畫,花了兩年採集、調查,最終定調120種,遠超乎嘉義林管處的預想。起初,嘉義處整理近100種名字有阿里山的植物,並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助理教授張坤城確認、調查研究,並收集種原以及撰寫書籍,兩項計畫收集了109種植物的資料。

「台灣原生植物中,以台灣為名的最多,其次就是阿里山了!即使以玉山命名的,都沒這麼多。」《以阿里山之名植物圖誌》作者張坤城說,以阿里山為名,包括種小名、中文俗名,以及日文俗名中有阿里山的植物。

兩年來,為了書籍撰寫,特別邀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暨研究所名譽教授呂福原,協助整理日文文獻,增加10種日文名稱有阿里山為名的植物,達119種;最後一種是請蕨類研究者協助審定蕨類的資料中,找到中國一種植物俗名含阿里山,成為第120種。


近代由植物學者呂福原發現命名的阿里山黃鱔藤。攝影:呂碧鳳

本書把阿里山為名的植物發現的脈絡,從1896年直到2012年透過時間軸表現,更是一部台灣高山植物調查歷史。值得玩味的是,戰後經歷很長一段時間未於此處發現新種,直到近代才有呂福原發表「阿里山黃鱔藤」(Berchemia arisanensis)、許天銓與鐘詩文團隊發表「阿里山脈葉蘭」(Nervilia alishanensis)。

以原生植物妝點阿里山 「阿里山油菊」大玩諧音梗

提到最具阿里山特色的植物,李定忠表示,書中提到「阿里山松」,長期被視為台灣五葉松,藉由此次調查重燃重新分類定位的可能。「阿里山舊工作站前面的那棵大樹就是阿里山松,我們將進一步調查物候、採集復育。」

其次是阿里山櫻。阿里山櫻(Cerasus transarisanensis)種小名「transarisanensis」就有阿里山附近的意思,而它主要分布的區域,確實就在附近的塔山一帶。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以賞櫻為特色,卻獨缺阿里山櫻,嘉義處計畫將它種到園區內,目前已有十幾棵培育出來,期待未來民眾來阿里山賞櫻,也能欣賞阿里山櫻美麗的風采。


嘉義林管處期待在森林遊樂區內廣植阿里山櫻,使櫻花季更具特色。攝影:呂碧鳳

台灣「離天空最近的郵局」,就在阿里山。標高2274公尺的阿里山郵局,阿里山油菊與之諧音,開著小小黃花,也許能為古色古香的阿里山郵局增添特色。嘉義處期待能與郵局合作,也許周年慶種起阿里山油菊。

另外,阿里山水晶蘭,花如其名晶瑩剔透,雖然名字有個「蘭」,卻非蘭科,而是鹿蹄草科。這是一種寄生植物,和腐生的真菌共生;阿里山龍膽藍紫色的花、阿里山根節蘭淡紫色的花,美得讓人目不轉睛;而森氏杜鵑、西施花都曾名為阿里山杜鵑,嘉義處預計在林鐵周邊的草坡栽植,當作景觀植物。


晶瑩剔透的阿里山水晶蘭是鹿蹄草科、寄生植物。攝影:張坤城

不只是介紹阿里山植物 另設高山植物園保存種原

除了集結成書,嘉義林管處也將祝山站往上、小笠原平台的既有植物園,聚焦主題為「阿里山高山植物園」,復育以阿里山命名的植物。既然要復育,就得了解120種植物中,有多少植物受脅呢?依據《2017 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有14種處於受脅或近脅,以及3種資料缺乏的物種,都將成為優先保育的目標。

例如阿里山黃鱔藤,在調查過程中,只在阿里山範圍內發現2棵,而且相當小、未開花結果。阿里山櫻近脅(NT),族群需要近一步復育。也有如阿里山十大功勞,因野外藥用採集的壓力大,而瀕臨滅絕,但嘉義處提早啟動人工繁殖技術,以此降低野外採集的壓力。

嘉義處委託計畫團隊持續收集種原、進行保種復育外,對於一些草本植物或不容易栽植的植物,也將以標本或照片,於高山植物園內規畫空間展示。

「植物保存、保種雖是一條漫長路,但對生態保育有其必要性。」李定忠表示,新書發表喚起國人對保育的重視,並重新規劃整建阿里山高山植物園,將名為阿里山的植物栽種、展示於此地,以此回應保育行動。他期待讀者讀完這本書,一起見證高山植物園的蛻變,每年到阿里山觀賞日出途經此處時,不忘高山植物園,並能入園參觀。

「高山植物園旁的草原,幾乎每天都有帝雉出沒;櫻花、變葉植物隨著季節變化,饒富興味,也創造在此地漫步的療癒效果。園區後方的柳杉林期能透過疏伐撫育,增加透光性,讓整體感覺更明亮。」李定忠期待隨著高山植物園的成長,讓民眾有機會盡覽以阿里山為名的植物。


嘉義林管處不但出書整理阿里山植物誌,更進一步展開保育行動修建植物園。圖片來源:嘉義林管處


途經高山植物園的山羌。圖片來源:嘉義林管處

一本先講故事的圖鑑 訴說阿里山高山植物發現史

打開本書,一開始提供本書使用的建議,每種植物都附上學名、中文名、用途以及歷史故事。張坤城說,很多圖鑑一開始都先介紹植物,這本書把整個阿里山從日治時代直到現代,陸續發現植物的過程放在第一部,並介紹幾次採集行程中發現的重要植物,讀者由此了解植物發現的過程,等於閱讀阿里山開發以及高山植物發現的近代史。

為了讓書籍更正確、完整,嘉義處下足苦功之外,並邀請多位對阿里山在地相當了解的學者,包括生態學者陳月霞、蘇慧霜審訂、樹醫師詹鳳春進行日文方面的查證。

本書不但以植物類群編排,另附有植物發現的順序,讀者若想進一步認識阿里山之名的植物,不妨跟著這些植物發現的編號走,從低海拔逐步往高山邁進,按圖索驥體驗一下當初這些採集者的旅程,讓自己跟著前人的步伐,走一趟阿里山植物發現之旅。

「想像他們走在尚未開發的阿里山,原始的檜木林景觀如何撞擊著他們的心。」張坤城說。如今阿里山幾乎開發殆盡,那令人怦然心動的天然景觀,恐怕再也找不到了。(續讀下篇


《以阿里山之名植物圖誌》書封。圖片來源:嘉義林管處

【關於阿里山】
阿里山並不是一座山的名稱,只是特定範圍的統稱,正確說法應是「阿里山區」,地理上屬於阿里山山脈主山脈的一部份,東鄰玉山山脈,北接雪山山脈;最高峰為大塔山,標高2,663公尺。(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經嘉義林管處修訂)
【書籍購買資訊】

※本文學名除阿里山櫻、阿里山松引用《以阿里山之名-植物圖誌》;其餘學名均採用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以阿里山之名-植物圖誌》首刷1,000本,均免費贈送DIY貼紙化妝包。圖片來源:嘉義林管處提供

※ 本文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補助報導經費,為確保新聞獨立性,不干涉報導內容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