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arisanense」 穿越時空 認識那些以阿里山命名的植物們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尋找「arisanense」 穿越時空 認識那些以阿里山命名的植物們

《以阿里山之名植物圖誌》(下)

2021年05月11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嘉義報導

1905年10月,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現之林試所),由主任川上瀧瀰與助手,中原源治、永擇定,從嘉義出發,經觸口、達邦社前往玉山,沿路採集了許多植物,包括阿里山假寶鐸花與阿里山薊,是阿里山植物調查研究的濫觴;3年後由日本帝大學者早田文藏發表於《台灣高山植物誌》;116年後,共120種以阿里山為名的植物,收錄於《以阿里山之名植物圖誌》。


第一批以阿里山命名的植物之一:阿里山繁縷(Stellaria arisanensis)。攝影:王秋美

1911年最早以阿里山命名  叫我「arisanense」


阿里山假寶鐸花是最早採集發現、以阿里山為名的植物。攝影:張坤城

《台灣高山植物誌》是台灣首次大規模高山植物的研究發表,不過,提到最早以阿里山為學名發表的植物,則是3年後的事。

話說,早田文藏於1908年發表的植物,包括阿里山鬼督郵、阿里山薊、阿里山龍膽、阿里山當藥,一開始種小名卻與阿里山無關。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助理教授張坤城解釋,早田文藏習以植物的型態、特徵命名,《台灣高山植物誌》發表的新種,就採此命名原則,卻出現意想不到的發展。

原來,這批新種所使用的學名,部分與國際已發表的植物學名一模一樣,形成「後出同名」的現象;依據植物命名原則,後出的植物學名必須更改。早田文藏發現這種情況之後,逼不得已重新命名發表,在1911年出版《台灣植物圖譜》第一卷,才採用arisanense、或transarisanense(阿里山週邊)為種小名。也就是說,直至1911年,才有以阿里山為學名發表的植物。

張坤城說明,1911年早田文藏發表的期刊,有6、7種植物同時以阿里山為名,包括阿里山繁縷(Stellaria arisanensis)、阿里山當藥(Swertia arisanensis)、阿里山灰木(Symplocos arisanensis)、阿里山疏花薹(Carex arisanensis)、阿里山根節蘭(Calanthe arisanensis)、阿里山菝葜(Smilax arisanensis)等。


阿里山鬼督郵雖於1908年發表,但學名Ainsliaea macroclinidioides並未採用阿里山。攝影:王秋美


阿里山當藥的學名,一開始並非使用阿里山。攝影:呂碧鳳

以阿里山之名  55種特有種  重新檢視阿里山松

以阿里山之名,一定是特有種嗎?答案未必如此。不過,120種之中,約55種、將近一半是台灣特有種,這些特有種植物,種小名不一定使用阿里山;而種小名是阿里山的,也未必是特有種。

一開始分類學者也認為這些植物是台灣首次發現、阿里山特有植物、其他地方沒有,因此使用地名;隨著近代研究慢慢發現中國、日本、菲律賓也記錄到這些物種;有些後來發現的新紀錄種,學名使用較早命名的學名,例如阿里山鬼督郵,成為阿里山的另類行銷方式。


張坤城曾於野外採集阿里山松,認為有足以與台灣五葉松區分的特徵。圖片來源:張坤城提供

在這些特有種中,張坤城認為「阿里山松」最值得關注。這是總督府人員植松健在嘉義採集的植物,形態像極台灣五葉松;早田文藏將阿里山松和台灣五葉松發表為不同種,阿里山松便以植松健(Uyematsu)命名(Pinus Uyematsui)。阿里山松發表不久,其他學者認為和台灣五葉松是同一種,於是併在一起;台灣植物學者編撰台灣植物誌時,也採同樣的看法,於是阿里山松就此淹沒於歷史的洪流。

他在本書撰述期間,曾到阿里山調查,證實阿里山松與五葉松有可辨識的差異。他說,台灣五葉松的毬果果鱗很明顯往後翻捲,阿里山松則不會往外翻捲;繁殖特徵上作為區分種的依據十分足夠。「裸子植物在全球種類不多,如果台灣多一種裸子植物,會是盛事。」


台灣五葉松毬果的果鱗會反捲。圖片來源:張坤城


阿里山松毬果。圖片來源:張坤城

只分布阿里山脈! 阿里山千層塔、阿里山紫金牛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兩種只分布在阿里山山脈的植物——阿里山千層塔(Huperzia myriophyllifolia)與阿里山紫金牛(Ardisia cornudentata ssp. morrisonensis var. stenosepala)。

阿里山千層塔在分類上被歸於千層塔(Huperzia serrata),因具藥用功能,遭遇採集壓力;依據《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千層塔列為缺乏資料(DD)等級,意味著族群大小不明或分類地位未定,需更多資訊進行評估。

部分蕨類研究者則主張,應將阿里山千層塔從千層塔分別出來。張坤城在調查「以阿里山之名植物」的過程,徵詢過蕨類研究人員,符合阿里山千層塔特徵的,只有阿里山山脈眠月、塔山一帶才有它的族群,其他地方都不符合阿里山千層塔的描述,顯然是需要進一步調查了解的對象。

阿里山紫金牛屬於報春花科成員,目前調查記錄只分布阿里山山脈,從阿里山豐山、奮起湖、往北到溪頭,其他地區未發現。它開著小小的粉白色花朵,比較顯目的是紅通通的果實,具觀賞植物潛力;過年拿來象徵吉祥十分討喜。嘉義處預計種至森林遊樂區的花台或當綠籬使用,增加民眾印象。


阿里山千層塔目前歸類與千層塔同種,兩者都缺乏進一步的資料。攝影:呂碧鳳

早年傳統智慧蘊含其中 獨特利用方式兼顧保育

不僅族群稀少的植物需要保育,過去先民植物利用的智慧,更值得傳承下來。過去為了開發阿里山林場進入的人群,因為工作和當地環境產生的碰撞、衝擊,孕育阿里山獨特的人文脈絡,直至1982年阿里山公路未通車前,完全靠林鐵上下山,從嘉義搭到阿里山,一趟要6、7小時,山上的生活自立自強,山村生活智慧由此而生。

例如石棹一帶特有的「山豬耳粽」,其實是以「阿里山蜘蛛抱蛋」(已併入台灣蜘蛛抱蛋)的葉子為粽葉;或以「阿里山油菊」製成的菊花茶濃郁香甜。這些以阿里山為名的植物,讓共域的人們發展出精彩絕倫的利用方式。

阿里山之名的植物發展出哪些傳統生態知識呢?張坤城舉出,最令人熟知的莫過於「阿里山十大功勞」,和阿里山千層塔都視為藥用植物。傳統鄒族或早期在阿里山從事林業工作的後人,會以阿里山十大功勞泡藥酒,拿來治療皮膚疾病或肝病等疾病;功效如其名,述說不盡。


因採集壓力瀕絕的阿里山十大功勞,因嘉義處啟動人工種植得早,不無降低野外族群壓力。圖為石棹附近民眾栽植的植株。攝影:廖靜蕙


阿里山蜘蛛抱蛋後來證實與台灣蜘蛛抱蛋為同種合併。攝影:廖靜蕙


蜘蛛抱蛋的葉子經過阿里山附近居民之手,成了包粽子的材料,且取名山豬耳粽。攝影:廖靜蕙

鄒族或當地農民將阿里山薊開發成茶包,只是他們稱在阿里山找到的薊為阿里山薊,卻非分類學上所指的阿里山薊,大多是南國小薊或其他種類的薊。幸好,都和阿里山薊具有相同的功效。

阿里山油菊除了美觀之外,當地民眾還拿來泡茶,並自稱比杭菊好喝。張坤城感到好奇,於是也採了一些回家,烘乾之後泡來喝,確實帶著甜味,香氣比杭菊來得濃郁。研究團隊將阿里山地區的油菊進行成分鑑定,確認它們具有醒腦、護肝等保健功能,因此鼓勵嘉義地區民眾栽種、利用。

台灣菊屬有幾個原生種,包括新竹油菊、阿里山油菊(Dendranthema arisanense)、蓬萊油菊(Dendranthema horaimontana)以及油菊(Dendranthema indicum)。東部一帶人工栽培的油菊,大多是東部低海拔歸化的小油菊屬小油菊(Guizotia abyssinica)。


阿里山油菊適合泡來喝,芳香甘甜。攝影:張坤城

時間回到2012年3月,植物分類學者許天銓於阿里山採集一份植物標本,經比對為新種,與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副研究員鐘詩文、蕨類專家郭城孟,以阿里山命名為「阿里山脈葉蘭」(Nervilia alishanensis),同年9月13日發表於《Taiwania》期刊,為阿里山之名植物暫時畫上休止符。蓊蓊鬱鬱的阿里山,隱藏多少未知的植物?這個問題只能留待讀者們探索了。(回看上篇

※本文學名除阿里山松、阿里山千層塔引用《以阿里山之名-植物圖誌》,其餘學名均採用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 本文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補助報導經費,為確保新聞獨立性,不干涉報導內容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