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喝一口野味十足的台灣山茶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喝一口野味十足的台灣山茶

2021年06月15日
文: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插畫:魚點設計

爬上5公尺高的野生茶樹,六龜茶農以極佳的平衡和攀附技巧,摘採每年春天新生的台灣山茶心芽。採下的茶菁,送至山下的茶場,經過製茶師傅反覆地炒菁、揉捻、解塊、乾燥等過程,最後才可沖泡出一杯「野味」十足的台灣山茶。

此一「野味」是台灣原生種山茶的滋味,也是山茶樹在中低海拔國有林中生長百年,以野放管理、與林中豐富多樣的生物共生下,所孕育出的風土茶香。

和一般常見的低矮小葉種茶樹不同,台灣山茶屬常綠喬木,樹高可達12公尺,主要分布在台灣中南部和東部700-1700公尺的山區。野生山茶的樹根深入土壤,因此樹冠高大,葉大且長,葉緣成鋸齒狀。因位處山區,摘採不易,每年四月人工採收製茶的茶菁量少而珍貴。

台灣山茶是台灣山林中的寶物,因數量稀少,在世界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中屬「易危」(VU)等級。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和在地茶農,近年積極研究和發掘這個珍貴的原生植物價值,找到兼具保種和永續利用的最佳途徑。

研究山茶歷史可發現,早在17世紀,荷蘭人就已發現了台灣山茶此一原生植物;到了近代,山區的原住民與林農在工作之餘,喜愛摘採少量山茶製茶飲用,至今六龜的老茶農仍傳承著舊時用大鼎徒手炒菁的手藝。

高雄六龜是全台最主要產製台灣山茶的地區。2009年莫拉克風災造成當地嚴重災情,原有的茶產業一蹶不振,在返鄉青年積極創新、重拾野生山茶歷史與價值下,反而促成了山茶文化和產業的再興。

近年隨著官方和民間共同復育,台灣原生山茶開始擴大栽培面積及保種。林試所除了公開招標國有林地讓茶農合法摘採野生山茶,六龜茶農也在私有林地復育培植。林務局更透過林下經濟政策,鼓勵林農種植適合半遮蔭的原生山茶,除了增加林農的經濟收益,也兼具林地水土保持功能。

當地茶農以土地天然的養分來種植茶樹,強調自然野生、不施肥、不灑藥,因而揉醞出令嗜茶者不遠千里來品飲的獨特山茶風味。六龜青年茶農劉士輔形容,台灣山茶就如紅酒一般,其風味蘊藏著區域土壤生態的獨特性。

「請喝茶。」春天到來時,六龜新發國小的小茶師們,會擺設茶席招待朋友品茶。茶藝教育和山茶文化已成為六龜當地學校的特色課程。遊客走訪六龜,也可到茶廠認識野生山茶的製作過程,品嘗山茶滋味。台灣山茶的保種和多元利用,不僅作為在地文化和產業的傳續,也是台灣山林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精彩篇章。

※ 本文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補助報導經費,為確保新聞獨立性,不干涉報導內容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