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大的台灣文化盛會「柏林台灣影展」,即將於8月20至29日在德國首都柏林隆重登場。本屆影展閉幕片以東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為主題,串聯紀錄片及動畫片,展示了台灣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回應氣候變遷的軟實力。
這項影展今年邁入第四屆,是文化部和台北駐德代表處支持贊助的影展,核心精神是透過紀實影像及深度觀點,聚焦台灣人、台灣事,把握將台灣電影藝術引薦給歐洲國家的機會。本屆主題「台灣人的多樣面貌」,呈現海岸、平原、高山到離島的住民的思路與人文樣貌,共選映4大單元共16部作品,是電影節成立以來影片數量最多的一次。
其中,以台灣原住民文化為主題、導演廖士涵的《尋找達魯瑪克:勇士之地》搭配動畫短片《達魯瑪克的家學與小米學》,詮釋土地、森林、人與莊稼之間的密切聯結,並展現台灣原住民文化的活力,將以壓軸之姿出線。
日日實踐原來就是生物多樣性 達魯瑪克的小米學與家學
正當全球高度關注氣候變遷,歐盟各國積極推動各式節能減碳、降低生物多樣性流失等政策,台灣自然的豐饒美麗、原住民的傳統知識文化,無疑回應了這個普世價值。《尋找達魯瑪克》紀錄片與《達魯瑪克的家學與小米學》動畫片,由農委會林務局出品、台灣好食協會策劃執行、分別由九采數位影像、種籽設計製作。
將台灣族群傳統生態知識展現在歐洲人眼前,是不小的挑戰。繼「樹上的魚」繪本前往萊比錫書展,種籽設計再度透過視覺影像,將台灣原住民傳統文化引薦到歐洲。
種籽設計總監淦克萍說,環境議題、自然題材都是國際間共同的功課,即使有語言隔閡、文化差異等挑戰,仍值得將台灣豐富多樣的生態經驗與世界分享。「樹上的魚」若觀眾不認識山蘇、九芎、林投這類台灣社會熟習的植物,便難體會故事的妙處;然而,若因這些障礙而放棄,就失去分享彼此從土地上學習到的知識。
在每片短短近2分鐘的動畫短片,種籽設計置入達魯瑪克重要的兩項主題。《達魯瑪克小米學》從傳統食物「abay」(阿粨)出發,透過一顆金黃色的小米,以及歲時祭儀,預見和人類一同共享大地餐桌的里山動物多樣性,祖先野菜採集和利用的智慧,在在傳達了達魯瑪克分享、謙卑、聆聽、傳承、勇敢的守護精神。《達魯瑪克的家學》傳遞的則是達魯瑪克特有的家庭哲學。
小米收穫祭是部落生命的串連與延續。在達魯瑪克,年輕的男、女相識相知,啟於一顆小小的小米種子,隨著小米的成長,他們也與這種作物一起茁壯,彼此關係也愈加緊密;當年輕人被鍛鍊成勇士,就能與心愛的人攜手譜寫生活頌歌。
此外,以「自然之子」自稱的達魯瑪克人,生活中的每一草葉、每一花果、每一鳥獸,是祖靈賜予,部落族人從小跟著「aoaoko」(黑翅細蟴)學習專注敏捷,向「twabolo」(台灣獼猴)學習相親相愛,向「hinabang」(環頸雉)學習時尚穿搭,向達魯瑪克的生態系學習成為擁抱萬物的「cekelre ki Taroamk taothebethebane」(家人)。
淦克萍從自身文化中領略到,飲食總與原生家庭息息相關,就像我們是吃米的民族,在家是拿著碗筷圍著圓桌吃飯。因此也以這樣的邏輯思維看待達魯瑪克獨到的小米學,以及身世親緣所引申的家學,發現處處都有故事。
他形容原住民是「用故事、神話餵養長大的民族」,有說不完的童年、充滿了想像力、創造力。「魯凱族人認為人死後會幻作百步蛇,百步蛇最後會羽化為熊鷹,如果只想著不可能,我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也不知不覺中被削弱了。」
向土地學習「頭目之道」 看傳統知識增加環境社經韌性
《尋找達魯瑪克》貼身紀錄新任頭目古昌弘先生如何在世代交替間,團結部落力量、追尋小米文化根源,以及面對傳統部落文化的傳承課題。
導演廖士涵素以關注台灣在地元素為創作主軸,此片訴說傳統部落「取之有度」的永續精神,進一步重新連結土地與住民的心靈關係,交織出令人感動的元素,今年7月榮獲紐約電影獎最佳紀錄片。
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長吳昌祐表示,魯凱族頭目是世襲制度,身為頭目繼承者,不但繼承了頭銜,還需繼承相得益彰的行為;而這些行為態度,就靠學習。因為大哥在台北穩定發展,頭目的擔子也就落在身為次子的古昌弘身上,他認真學習傳承魯凱族智慧,令人動容。
至於能傳承多少?答案是:「能多紀錄傳統生態知識一些,就記錄一些。」明知部落長者凋零,滿身絕技乏人學習,台東處仍秉持能保留多少是多少的態度,協助部落記錄這些珍貴的無形遺產。
除了動畫片提味辛勤生產蘊含的美學,讓讀者很快進入情境中,進而渴望美好的環境與世代;紀錄片則拍攝魯凱族真實的影像,尤其是經過半世紀前一場災情慘重的大火,部落如何透過彼此陪伴、如常地舉辦歲時祭儀中,一次又一次堅定安撫彼此的心靈。
吳昌祐說,部落組織與傳統文化在災難上發揮強大的力量與增強部落向心力與韌性,例如小米入倉時,頭目向族人說,雖平時都有足夠溫飽的糧食,但必須為未知的災難預備,當那時沒有食物可用時,來此取用小米也會獲得祖靈認可。這種類似糧食庇護所的概念,值得借鏡。
台東林管處也將積極將這幾部影片推到國際影展,盡可能讓全球看得見台灣在維繫生物多樣性、保留傳統生態知識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