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主辦的世界保育大會(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10日在馬賽通過決議,呼籲將80%的亞馬遜地區和30%的地球表面(包括陸地和海洋)指定為「保護區」,以阻止和扭轉野生物種的喪失。
IUCN不制定全球性政策,但IUCN的建議曾是聯合國條約和公約的基礎。他們將幫助接下來的聯合國糧食系統、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遷峰會制定議程。
拯救亞馬遜
代表久個南美國家超過200萬原住民的組織聯盟COICA在大會上提出臨時動議,要求2025年前將4/5的亞馬遜流域劃設為保護區,獲得壓倒性的支持。
「原住民要來捍衛我們的家園,同時也捍衛地球。這項動議是第一步。」COICA總協調人、委內瑞拉Curripaco人領袖何塞格雷戈里奧迪亞茲米拉巴爾(Jose Gregorio Diaz Mirabal)說。
在過去的20年間,亞馬遜每年因森林砍伐而流失約1萬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是蓄意縱火清理土地用於商業農業或放牧。
科學家警告,這種破壞加上氣候變遷,可能會將世界最大的熱帶森林推入無法挽回的「臨界點」,變成類似大草原的景觀。
「2030年前達到30%」
另一項經過 IUCN 成員(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和原住民組織)激辯最後通過的決議是,地球上30%的陸地和海洋應在10年內獲得保護。
該決議主張,這些區域必須是涵蓋豐富動植物生態的「生物多樣性熱點」,並受到嚴格的監測和執法。
許多科學家和保育人士甚至主張更加積極的「半個地球」目標。
自然運動主任奧唐納(Brian O'Donnell)說,根據此決議,明年5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要形成一項自然保護條約,「這項決議的通過明確告訴世界領導人,必須在第15次聯合國締約方會議上同意這個『30x30』目標,尊重原民和當地社群的權利。」
今日動植物物種滅絕的速度,是正常背景滅絕速率的100到1000倍,學界廣泛認為已經算是大規模滅絕事件,類似的現象在過去5億年間只發生過五次。
深海採礦
IUCN的1400名成員以壓倒性多數通過另一項決議,建議暫停深海採礦並改革政府間監管機構國際海底管理局(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ISA)。
業界人士認為,海面下方約5公里處海底的獨立岩石富含錳、鈷、鎳,是製造電動汽車電池所需的更環保的礦物質。但科學家反駁說,此深度的海底生態系統很脆弱,一旦受到破壞,可能需要幾十年或更長時間才能恢復。
該決議獲得超過80%的政府機構選票和90%的非政府組織和民間社會團體的支持。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 Fund, WWF)深海採礦倡議負責人巴特爾(Jessica Battle)說:「支持暫停深海海底採礦的呼聲是一個明確的信號,顯示深海海底採礦沒有社會共識。」
氣候變遷委員會?
物種減少和滅絕的主要因素是棲息地喪失、遭到獵食、人類盜獵動物器官、外來種和環境污染。但氣候變遷開始成為對野生動植物的威脅,成員們投票支持在IUCN內設立氣候變遷委員會的動議。
IUCN受脅物種紅皮書部門負責人希爾頓泰勒(Craig Hilton-Taylor)說,其目的是「召集全世界氣候變遷專家,幫助制定物種相關的議程」,「氣候和生物多樣性危機是一體兩面。」大會最終宣言的草案中如此寫道。
程序性滅絕
10日經過長時間激烈辯論,大會通過一項關於「合成生物學」(基因工程的總稱)的動議,傾向支持更多相關研究和實驗。
具體來說,一種使物種地區性滅絕的技術,稱為基因驅動,讓保育人士意見分歧。
支持者說,這是對抗囓齒動物、蛇和蚊子等外來種的最佳工具,這些外來種已經在島嶼棲息地消滅了數十種鳥類和其他脊椎動物。反對者擔心經過基因改造的動物可能會找到通往其他大陸的道路,或者與其他物種共享突變基因。
與非政府組織合作的遺傳學家史登布萊哲(Ricarda Steinbrecher)說:「改造野生物種基因有明顯的生態風險和疑慮。」
參考資料
- Phys.org(2021年9月11日),Nature congress calls for protecting 30% of Earth, 80% of Amaz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