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
十年來首次 紫班蝶重返台東棲息地
台灣紫斑蝶是全世界唯二會進行冬季遷徙的蝴蝶。十年前受到八八風災影響,台東不少野外生態被破壞,導致大量斑蝶沒有棲息地可以過冬;如今十年過去,棲息地漸漸恢復。今(2022)年冬天,上萬隻斑蝶飛舞的景象終於回來了,不過專家說,可能再也看不到過去聚集上百萬隻蝴蝶谷的場景,因為茂密山林被大量開發,斑蝶們分開在不同山谷,改成小規模的方式聚集。(華視新聞報導)
台東焚化爐年後重啟試燒 周邊鄰里增發補助金
因現在外縣市不再代燒垃圾,掩埋場爆滿垃圾無處可去,台東縣經過議會通過,蓋好16年卻備而不用的垃圾焚化爐整修後重新啟爐。環保局評估維修進度超過九成,預定過完年後試燒,但周邊民眾仍無法接受可能造成的空氣污染,因此縣府昨(18)日特別宣布回饋金方案增列周邊鄰里發展補助金,安撫民眾。(公視新聞報導)
核四轉型綜合電力園區 設置再生能源及小型燃氣機組
重啟核四公投未過關,外界關注後續台電因應方式。有媒體報導,核四原址將按照計畫轉做綜合電力園區,除了設置太陽光電及風力再生能源外,也將會建造一部20萬瓩小型燃氣機組;不過台電表示,一切仍在規劃中,定案後會再對外說明。(公視新聞報導)
社子島環評通過將影響1.1萬人 自救會再抗議 律師:將提行政訴訟
台北市社子島開發案,面積廣達302公頃,爭議許久今日經環評委員審議後,最終決議通過環評,市府強調是為了保護當地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所提出的計畫,並以區段徵收來推動,兩期計畫共影響1.1萬多人。
反對開發的社子島自救會再度於台北市政府抗議並舉行記者會,認為開發案無視反對意見、不顧關渡地區洪災風險等等問題,宣布要採法律途徑、撤銷環評結論。支持區段的社子島居民則呼籲盡快通過開發案環評,並強調高達八成有真正設籍、與擁有土地的所有權人支持開發。(聯合報、公視新聞、公視新聞報導)
因應氣候變遷增強防洪量能 新北七座抽水站機組舊換新
近年氣候變化異常,導致短期降雨強度變大且集中,為提升新北各地區防洪量能,新北水利局向中央爭取經費,在今年辦理七座抽水站24組抽水機組及10組發電機組更新,將可降低各抽水站起抽水位,使下水道維持在低水位,總計可增加約1萬噸滯洪空間,以達禦潮排洪功,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聯合報報導)
金山西湖里鑿井取水開工 居民未來不用再喝山溝溪水
新北市金山區西湖里因位處山區,自來水無法到達,居民長久以來多引取山泉水使用,但水質內的大腸桿菌及總有機碳含量均嚴重超標,長期飲用將影響人體健康甚鉅。金山區公所爭取新北市政府水利局補助無自來水地區簡易自來水工程經費,近日鑿井取水工程開工,預計3月底前完工,可嘉惠22戶逾百人受惠,全面改善西湖里居民用水品質。(聯合報報導)
台大野柳地質公園發現巨大生痕化石 類似博比特蟲古生物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系施路易老師團隊近日在野柳地質公園發現巨大生痕化石,這種生痕化石直徑2~3公分,長度超過2公尺,像是一根轉了彎的L形管子,管口被特殊的羽毛狀構造包圍。與現代生物對比後,團隊認為應該是由類似博比特蟲的古生物所造成的。這次發現的生痕化石位野柳地質公園第三區未開放區域,因此觀光局北觀處將在遊客中心展示化石照片。(聯合報報導)
竹縣漁民抗議離岸風電 CIP緊急取消線上會議加強溝通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將在竹苗、台中及彰化海域投入六處風場,因疫情影響,新竹渢成、新竹渢汎離岸風力發電計畫籌備處,臨時決定改採線上公開會議引起漁民不滿。今日十多名漁民於新豐鄉坡頭漁港集結,指控離岸風力發電設址破壞環境生態,罔顧漁民生計,還片面取消實體公開說明會。離岸風電計畫籌備處籌後續回應,因應防疫改採線上會議,了解民眾訴求後,決定取消明日線上會議,將擇期舉行實體會議加強溝通。(聯合報報導)
海蟾蜍入侵草屯二個月抓490隻 社區強化辨識通報
入侵物種海蟾蜍去(2021)年11月被發現出沒草屯鎮,林務局與民間單位隨即投入移除作業,至今兩個多月移置收容達約490隻,特生中心表示收容的海蟾蜍有幾隻自然死亡,少部分供作研究使用。南投林管處指出,目前調查海蟾蜍分布熱點尚無往外擴散跡象。草屯御史社區發展協會將於2月辦宣導活動,強化居民辨識及通報觀念。(中央社報導)
雲林林內養雞場提擴增申請 居民不滿陳情
鄰近雲林縣林內鄉烏塗村、重新村與烏麻村交界一處養雞場,去(2021)年底向地方政府提出擴廠增養雞隻申請案,引起當地村民不滿。有民眾表示,鄰近已經有超過30場畜牧舊場,已經讓民眾有苦難言,現在又申請增養,希望相關單位能站在居民生活品質著想撤銷申請案。(公視新聞報導)
高市澄清湖等三空品維護區2/5上路 不合格車輛進入最重罰6萬
高市環保局為改善空氣污染,首度實施三大觀光景點澄清湖風景區、駁二特區、壽山動物園,劃設空品維護區將於2月5日上路,針對檢驗未合格機車、柴油大客車,採科技執法搭配人力取締,違者依法可開罰500元至6萬元;環保局也將推動高雄港劃設空品維護區,預計明年下半年上路。 (自由時報報導)
國內首家 星展領先推出企業客戶新台幣綠色定存
為鼓勵客戶共同支持永續,星展銀行(台灣)特別提供企業客戶「新台幣綠色定期存款」,成為國內首家將新台幣存款結合永續議題的銀行。星展銀指出,該存款將提供作為星展綠色貸款及永續連結貸款的資金來源,讓企業透過存款也能參與永續,對環境產生正面影響與長期效益。(自由財經報導)
加拿大研究指氣候變遷衝擊 世紀末或只剩札幌適合再辦冬奧
由滑鐵盧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檢視1920年代以來的歷史氣候資料以及未來的氣候變遷趨勢。研究顯示,包括下月舉行冬奧的北京在內的各冬奧主辦城市,2月份日間平均氣溫穩步上升,1920年代至1950年代奧運舉辦期間增0.4°C,到1960年代至1990年代增3.1°C,21世紀奧運期間更升至6.3°C。滑鐵盧大學的地理與環境管理教授史考特(Daniel Scott)表示,到今個世紀末札幌將成為唯一一個氣候條件可靠的地點。(星島日報報導)
反聖嬰降溫效應不敵暖化趨勢 2021年名列全球史上前七熱
聯合國旗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今日證實,2015至2021年是有史以來最炎熱的七年,且儘管連續兩年出現「反聖嬰現象」(La Niña)的降溫效應,氣溫依舊很高。資料顯示,2021年全球均溫比工業化前高出約1.11°C,這也是連續第七年升溫幅度增加1°C以上。(中央社報導)
研究:各國減排承諾侷限化石燃料 七成溫室氣體排放與生產商品有關
根據非營利組織「循環經濟」(Circle Economy)今日公布的最新研究,世界各國忽略了拋棄式經濟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巨大影響,自2015年《巴黎協定》簽訂以來,已消耗超過5000億公噸的原生材料,且七成溫室氣體排放與生產、使用商品有關。研究假設把資源採集和消費量減少28%,讓經濟更具循環性,全球就能達成《巴黎協定》的1.5°C,然而全球只有1/3的國家把循環經濟列入排放目標。(中央社報導)
化學污染超出容忍值 學者推循環經濟
全球爆量的塑膠垃圾重量,已經超過了全體哺乳動物重量。一項研究發現,人類產生的化學物質已嚴重傷害全球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化學物質包括塑膠、殺蟲劑、工業化合物、抗生素等在內的35萬種合成化學品。參與該研究的哥德堡大學教授阿爾姆羅斯警告,塑膠垃圾總重量超越生物是一大警訊,人類應該落實循環經濟,避免製造更多垃圾。(台灣醒報報導)
歐盟擬將核電列綠能 奧地利不惜提法律訴訟反對
《法新社》報導,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正與成員國及歐洲議員磋商將核電與天然氣列為綠能,鼓勵相關投資,如果大多數成員國或歐洲議會未提出反對,最終將自2023年起在歐盟生效。奧地利當局則表示準備對抗,包括提起法律訴訟,而截至目前,盧森堡已表示將支持法律訴訟。(中央社報導)
大雪意外帶來復育奇蹟!加州瀕危銀鮭25年首度回家
美國鮭魚保護及流域網路組織(SPAWN)今日表示,美國加州去年底多次頻繁強降水,除解決乾旱問題外,意外帶來生態奇蹟,瀕危的銀鮭(coho salmon)25年來首度在原產卵地現蹤。加州去年10~12月的降水量合計比10月前過去一年的總降水量多,但專家估計,加州需要連續幾個「濕」年才有辦法讓儲水量完全恢復。(自由時報報導)
福斯、博世宣布成立合資企業 鞏固歐洲電池供應鏈
德國汽車大廠福斯(Volkswagen)和全球最大汽車零件供應商博世(Bosch)昨(18)日宣布,將在今年底前成立合資企業,為電池工廠供應設備,協助歐洲實現電池生產自給自足。根據歐洲電池聯盟(EBA)數據,歐洲截至目前宣布建造的電池工廠,產能將達900 GWh,到2029年預計將佔全球產量的16%左右。(自由時報報導)
電池材料隨電動車起飛 兩大陣營各有發展
根據日本汽車產業資訊平台MarkLines與研調機構預估,2021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估增117%來到685萬輛,長線至2030年將成長至4900萬輛。由於新能源車未來仍會以動力電池電動車為主,當中採用三元電池材料約有264GWh、磷酸鋰鐵及其他材料裝機量則為106GWh,兩種主流電池材料均有大幅成長,但磷酸鋰鐵在中國市場大量採用推動下,全球電池裝機量較2020年大增306%。(MoneyDJ報導)
寵物店倉鼠染疫 香港下滅鼠令 動保團體反彈
香港一家寵物店日前有倉鼠採檢COVID-19呈陽性反應,港府因而下令撲殺。漁護署表示,今日將該寵物店位於大埔倉庫內的動物作人道處理,包括138隻兔子、861隻倉鼠與81隻天竺鼠等,預計本周內將全港35間寵物店內的倉鼠作人道處理。
從昨日下午至今,「掌心生命」香港倉鼠關注協會收到近100宗查詢,有不少人表明欲棄養,當中涉及40至50隻倉鼠。另有關注倉鼠的組織在社群平台表示,自昨晚起在多區發現棄鼠的情況,當中青衣和大埔出現多於20隻棄鼠。香港城市大學動物健康與福利中心表示,人類從寵物身上感染COVID-19病毒的風險微乎其微,籲飼主不要棄養。(東網、中央社、香港獨媒、東網、東網報導)
「豬殺令」推行二個月已殺38頭野豬 香港漁護署無意叫停
香港近年處理「人禽共融」,如野豬、白鴿等問題亦被指不當。香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今日表示,自推行捕捉野豬人道毀滅的「豬殺令」後,漁農自然護理署兩個月內共處理了38頭滋擾民居的野豬,未來會繼續監察,適時評估。野豬關注團體重申,港府不應捕殺野豬,也不排除近日野豬傷人與殺豬行為有關。漁農界議員則促請政府重新檢視野豬數量,再制定合適政策。(東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