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離岸風電台灣隊」開發的「苗栗離岸風電計畫三(海盛)」上週五(10日)通過環評初審,成為第一個通過環評初審的本土風場。上週共有四案風場通過環評初審,關注海洋生態的環保團體質疑,有些案場資料不齊全卻能通過環評,環評審查的嚴謹度已大幅下降,呼籲環保署環評應確實把關,不要為了配合綠能政策而放水。
總裝置容量1104MW 「離岸風電台灣隊」取得首張選商門票
環保署10日進行「苗栗離岸風電計畫三(海盛)」環評專案小組第二次初審,決議通過,送交環評大會。「苗栗三」成為第一個通過環評初審的本土風場。
根據開發單位簡報,「苗栗三」風場面積約85平方公里,離岸最近約20公里,預計設置40至114部單機容量裝置9.5~20MW的風機,總裝置容量1104MW。計畫開發商是由上緯新能源、天力離岸風電、永冠能源及雲豹能源共同組成的「離岸風電台灣隊」。
我國離岸風電進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目標在2026年到2035年建設15GW,依照能源局公布的「離岸風力發電區塊開發容量分配作業要點」,業者向經濟部完成場址申請後,必須先通過環評初審,才能參加容量分配。而第一期選商收件將在8月底截止,「苗栗三」確定取得入場門票。
補足鯨豚、鳥類保育對策 環評決議通過初審
在前一次初審會議上,環評委員提出水下噪音及鯨豚保育措施等疑慮,開發單位10日承諾,將在打樁期間全程採用雙層氣泡幕、減噪阻尼樁錘或導架內建局部氣泡幕等噪音防制措施,並且全程執行水下噪音監測,當噪音達到警戒值時,將通報施工團隊調整打樁速度、提升減噪措施強度等,避免水下噪音超過管制值。
開發單位強調,為避免影響鯨豚,規劃於打樁期間以人員監看或熱影像儀監看,發現有鯨豚進入750至1500公尺警戒區,將立即停止打樁,全程依據海洋保育署「台灣鯨豚觀察員制度作業手冊」規範辦理。
同時,開發單位也承諾與鄰近風場合併進行減輕鳥類撞擊措施,鳥類飛行廊道拓寬至2公里以上、架設警示燈等方式避免鳥擊風險,確保灰面鵟鷹、赤腹鷹、黑面琵鷺等鳥擊數量不超過族群1%。
最終,環評委員要求開發單位補充海事及陸域工程的其他環保對策,決議通過初審,送交環評大會審查。
環保團體擔憂:噪音模擬不完善 恐傷害水中生態
對於環評結果,長期關注海洋生態的民間團體表示不滿,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及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10日晚間共同發表聲明,批評開發單位的保育相關措施仍有不足之處。
共同聲明表示,離岸風場會引發很多水下噪音問題,開發單位僅交代氣泡幕可以降低打樁噪音,但水下噪音調查資料並未充分說明背景環境,模擬資料中也缺乏評估最大影響範圍、最嚴重情況分析、鯨豚及魚類聽力加權及影響、減輕措施失效風險分析等結果。難以分析打樁或船隻、風機運轉等水下噪音增量,對海洋動物的具體影響程度。
環保團體指出,開發單位提出的鯨豚目視調查方法過於「草率」,只設置四條穿越線,且部分調查航次船速過快,但台灣西海岸海域的鯨豚物種多屬於中小型,容易導致鯨豚目擊率降低,不該單以目擊與否判定鯨豚棲息狀況。
環團提醒,本案位在江豚的棲息地,只要140分貝的噪音就會造成江豚暫時性聽力衰減,開發單位設定的警戒值落在158分貝,可能已對江豚造成傷害,甚至死亡,呼籲開發單位加強對江豚的調查及評估。
質疑資料缺漏仍通過 民間批環評開倒車
除了保育對策,環團也對環評審查公平性提出質疑,認為「苗栗三」未和鄰近的風場合併進行累積效應評估模擬;且本案不論在公開會議、民意調查乃至環說書本文,皆未以一般漁民熟悉的「度分秒」格式,記載風場各端點及海纜路線的經緯度座標,就連風機位置佈置圖也完全未提供,痛批開發單位沒做到最基本的資訊告知,不應通過環評。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執行秘書施仲平進一步指出,不光是「苗栗三」這一案,上週環保署接連通過了四案第三階段風場環評初審,這些案件中也有這類資料不齊全卻審查通過的狀況,可見環評機制已經不足以為海洋把關。面對未來更多的風場開發案,施仲平呼籲,應採取總量管制,規定一段時間內同類型開發案件數上限,避免環評委員被迫在短時間內大量審查,壓縮到審查的精細度。
施仲平認為,經濟部能源局近年大力推動再生能源,環保署承受了極大政策壓力,導致環評的嚴謹度不如以往、審查水準大幅下降,最終只是為了配合能源局而放行相關案場,呼籲環評嚴加把關,勿大量放行風場開發計畫,傷害海洋生態環境以及靠海維生的漁民。
【更新註 2022.6.14】本文新增環團受訪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