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車也要Open Data 環署數位科技管理中心 用大數據揪環保違規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垃圾車也要Open Data 環署數位科技管理中心 用大數據揪環保違規

2022年08月18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垃圾車也要加入Open Data(開放資料)了。近年環保違規檢舉管道便利,受理案件數也持續升高,環保署推動環境管理數位化,建立「環保數位科技管理中心」及雲端資料平台,透過大數據及人工智慧(AI)揪出污染熱區或是環保違規情形,可大幅提升督察總隊稽查效率,一年可省下近1000小時的作業時數。長期關注環境犯罪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指出,樂見環署運用大數據找出違法業者,也呼籲持續進行資訊揭露,讓全民一起監督。


環保署「環保數位科技管理中心」,建置一套督察視覺化資訊平台,提升稽查效率。攝影:李蘇竣

大數據科技執法 每年縮短1000小時工時

在行政院組改草案中,環境保護署即將升格為環境部,轄下的督察總隊整備為環境管理署。為了強化作業效能,環保署近期推出「環保數位科技管理中心」示範場,運用資訊科技提升稽查與治理效率。

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科長林坤樟說明,環署統整現有資料建置雲端資訊平台,導入大數據、人工智慧及視覺化技術,經系統演算可分析出數據異常、污染熱點等潛在違規情形,連廠商資料短報都能核算出來,輕輕鬆鬆就能揪出環保犯罪案件。

林坤樟表示,過去污染管制因欠缺源頭管理,廠商上下游流向也難以掌握,相關案件大多要靠民眾通報,再由人力查對完資料才能進廠稽查,現在有了雲端系統輔助,稽查人員可使用平板電腦調閱資料,或用熱顯像儀或空拍機等工具,可以避免打草驚蛇、迅速掌握狀況,省去不必要的紙本作業,大幅提高稽查效率。


運用大數據可分析出業者是否有申報異常等狀況。攝影:李蘇竣


環保署開發新一代環保稽查數位化平板,整合雲端技術,粗估每年可縮短1000個工作小時。攝影:李蘇竣

林坤樟指出,近年因民眾檢舉管道便利,總隊受理的案件數量持續升高,配合數位轉型,用平板連結雲端取代繁瑣的紙本查閱作業,一年至少可以省下近1000小時的作業時數。環保署將與部分地方環保局先行試辦,逐步推廣至全國地方環保局,運用智慧科技精準打擊。

力拼環境管理數位化 垃圾車也要Open Data

數位轉型的下一步,環保署強調,面對5G新世代,未來將建構「環境管理雲」,以雲端統整作業,解決環境執法、環境衛生或垃圾處理等問題。舉例來說,目前已嘗試將物聯網技術與垃圾車結合,垃圾車上加裝至少八個偵測鏡頭,結合駕駛安全輔助系統以及人工智慧辨識,並且將全球定位系統 (GPS)資訊傳輸標準化,所有數據都即時傳回行控中心。

環保署表示,如此一來,行控中心可以全然掌握車輛狀態,如車輛位置、停等時間、駕駛行為、民眾丟垃圾的狀況等等,「垃圾車在幹嘛都知道」,不僅可以確保人員安全,一旦發生違規或是異常也能迅速反應。

今年與桃園市及新竹市環保局合作,推動約320台示範垃圾車,未來將納入更多縣市的環保車輛,甚至將資料開放為Open Data,落實全國環保清運車輛數位化管理。


除了定位系統,垃圾車上還加裝至少8個偵測鏡頭,零死角記錄行車狀況。攝影:李蘇竣

第一線稽查人員仍承受壓力 環團籲強化資訊揭露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曾虹文表示,透過大數據協助發現污染、找出潛在違規業者,確實可以提高取締的機會,提升稽查效率是民間樂見其成的方向,很高興看到環保署願意建置這樣的系統,也希望藉這機會多提供地方政府執法資源。

曾虹文提醒,大數據只能協助資料蒐集與佐證,實際執法行動才是關鍵。第一線環保稽查人員承受許多地方上的壓力,有時候業者違規事實非常明確,卻受到各方關說而開不出罰單,必須正視此問題,改變關說陋習。也盼政府持續落實「檢警環」合作機制,多方分工執法,確保每一個違規都受到處罰。

此外,來自民間的監督也是強力工具之一,曾虹文舉例,近年消費者會專注企業供應鏈的碳排放,污染排放也是同理。呼籲環保單位持續公布業者違規情形,企業也應主動揭露相關資訊,讓上下游廠商、一般消費者共同來監督。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