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鯨豚擱淺事件大幅增加,常被指與離岸風場有關。國內離岸風電開發第三階段,已有四座風場通過環評、五座通過環評初審,風場開發的水下噪音不僅可能使海洋生物聽力受損、改變牠們的覓食、游向等行為,而在擱淺事件對救援團體的負擔越加沈重之下,國內也出現首起由風電開發商投入協助鯨豚擱淺處理的案例。
負責苗栗「美森離岸風場」開發的德能集團與「中華鯨豚協會」今年簽署鯨豚救援備忘錄,德能除了資助鯨豚擱淺救援的費用,也捐贈相關醫療設備,供救援團隊在途中快速診斷擱淺鯨豚的生理狀況。
首例風場業者投入鯨豚擱淺救援 綠能開發兼顧環境生態
離岸風電開發商「德能集團」與長期進行鯨豚擱淺救援的「中華鯨豚協會」今年7月簽署「鯨豚救援備忘錄」,將協助中華鯨豚協會位於苗栗的「崎頂鯨豚緊急救援中心」進行鯨豚復健及深度病理診斷等工作,包括鯨豚活體救援費用與鯨豚研究如專業病理解剖、電腦斷層攝影、病理組織切片,及其他相關活動的人力與交通支出等。
德能集團也在今(12)日致贈中華鯨豚協會一台「攜帶式鯨豚檢測高頻X光機」,供團隊在救援過程中快速了解擱淺鯨豚生理狀況。台大獸醬系教授楊瑋誠說明,擱淺鯨豚常見的問題如肺炎、胃腸異物、骨骼病變等,都能透過X光機初步判斷出病因並即時治療。而且儀器可手提、機動性高,有望改善過去「常常X光機到現場時海豚已經死亡」的問題。
此儀器還具備高功率,可協助診斷大型海洋動物,像是海豚厚實的脂肪與肉常會阻擋成像,此時就需要高功率儀器才能拍攝出清晰影像。楊瑋誠以日前救援的擱淺海豚為例,該海豚雖然胃部早已滿是脹氣,但因外皮緊繃、難從外觀辨別,須透過X光機才能快速診斷出脹氣問題並準確用藥。
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表示,死亡擱淺鯨豚的骨骼與病理主要會透過電腦斷層掃描(CT)觀察,然而活體擱淺鯨豚身形長度較長,且很難離水而無法使用CT。這台X光機除了在救援站即時診斷復健中的受傷鯨豚,也可掃描死亡個體,運用在不同救援場域。
風場就在鯨豚出沒熱點 擱淺數據逐年增加 動物救援資源缺乏
事實上,我國離岸風場場址常位在鯨豚出沒的熱點,以德能集團預計在苗栗外海設置的「美森離岸風場」為例,附近就有中華白海豚及露脊鼠海豚等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出沒。
曾鉦琮指出,過去開發商常宣稱風場開發與鯨豚擱淺沒有直接關係,但觀察近年來鯨豚擱淺趨勢,明顯是在2015年國內離岸風電起步後才大幅成長。他說,美森是全台首家願意協助鯨豚擱淺處理的風場業者,希望未來有更多風場能效法。
目前在鯨豚救援上最常面臨的資源不足主要有醫療器材、人力及資金三大面向。舉例來說,中華鯨豚協會在2020年為擱淺的糙齒海豚進行復健時,曾發現海豚尾幹上有不明白色突起結節,當時就必須特別向台北市立動物園借用X光機才能進一步為糙齒海豚診斷。
擱淺鯨豚被發現後的救援費用也極為龐大。除了基本的醫藥、診斷、檢驗與獸醫外診費用外,還有鯨豚運送費用、鯨豚食物、志工餐費、現場管理費等。若動物不幸死亡,還會衍生出病理解剖、電腦斷層掃描、病理切片與廢肉及骨骼處理等後續費用。曾鉦琮舉例,救援一隻擱淺海豚的首日經費粗估就要3萬,後續每天也是「1萬、1萬在加」。
目前協會救援範圍涵蓋彰化到花蓮,對象包括所有種類鯨豚,也會協助其他水下動物的救援活動,加上近年來鯨豚擱淺數量逐年攀升,曾鉦琮坦言,即使接受政府單位補助,仍有巨大經費缺口。他強調,德能提供的經費將直接用於鯨豚救援與深度病理診斷及分析工作,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實質的鯨豚與海洋保育建議。
不只打樁還有船隻噪音 曾鉦琮:離岸風電工程減噪是唯一解
德能集團總經理馬維麟也指出,除了協助民間團體的鯨豚救援活動,美森風場也將捨棄傳統液壓敲擊式打樁,並改用施工時間短、水下噪音小的「振動錘工法」。他說:「雖然是離岸風電開發,但還是希望能盡量減少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馬維麟補充,儘管台灣已有使用振動錘工法的風場先例,但因尚未克服技術問題,仍會有部分工程須採取傳統打樁工法。而美森風場預計最快2026年才會開工,因此將目標訂在未來工法技術提升後,達成100%全面使用振動錘,希望有效減輕對於海洋生態的干擾。
不過曾鉦琮也說,風場開發時,海域始終處於施工與吵鬧狀態,即便沒有打樁也會有船隻噪音,且噪音影響範圍動輒高達10公里,「(鯨豚)要怎麼跑得掉?」他認為唯一保護鯨豚的措施就是減噪,也呼籲各家業者盡可能採用相對友善生態的工法進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