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O示警:1.5℃警戒線恐失守!人類正步向升溫逾2.5℃的世紀末 | 環境資訊中心
減碳新生活

WMO示警:1.5℃警戒線恐失守!人類正步向升溫逾2.5℃的世紀末

2022年09月20日
文:高宜凡(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距COP27只剩50天,世界氣象組織(WMO)攜手多家專業機構發表《United in Science: We are heading in the wrong direction》重磅報告,對於因俄烏戰爭引發化石燃料反撲潮的世界提出三大警語,包括攝氏1.5℃升溫警戒線即將失守、2030減碳承諾須大幅倍增、集人口和排放源於一身的城市應扛起重任。
圖片來源: WMO

圖片來源:WMO

距離埃及氣候會議COP27只剩50天,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攜手多家專業機構,在9月中發表最新一版《United in Science》聯合科學報告,開宗明義地表示,人類正朝著錯誤方向前進 (We are heading in the wrong direction),若不採取更具企圖心的減碳行動,氣候變遷引發的巨大衝擊將愈來愈具破壞力!

首先,這兩年因疫情造成的短暫減碳「榮景」,此刻已煙消雲散。

擋不住了!1.5℃警戒線5年內終將淪陷

當疫情逐漸退散,社會開始恢復運作,人類的排碳行為似乎也故態復萌、甚至更勝以往。

2020年,全球人為相關排碳量一度下跌5.4%,可是,各國從去年起陸續鬆綁管制、恢復生產與貿易之後,又慢慢回到疫情前的狀況。檢視今年前5個月數據,全球排碳量又比2019年高出1.2%,以美國(增加5.7%)和印度(增加7.5%)回升最多。

接下來就是大家熟悉的畫面,各國接連遭受氣候災難侵襲,從歐洲的熱浪、巴基斯坦大洪水,到中國、美國和非洲困擾至今的嚴重旱災。2022年5月,最具指標性的夏威夷測站Mauna Loa,又測到史上新高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420.99 ppm!

曾因疫情稍降的全球排碳曲線,去年又開始回升。 圖片來源: WMO

曾因疫情稍降的全球排碳曲線,去年又開始回升。 圖片來源:WMO

對此,《United in Science》嚴正警告,強調未來5年 (2022~ 26)將有48%的機率突破1.5℃ (年均溫比1850~1900長期均溫高1.5℃)。更有高達93%的機率,未來5年裡至少會有1年,將取代2016年、刷新史上最熱年份的氣象紀錄。

若按現行政策,到了21世紀末,全球暖化曲線將直衝2.5~2.8℃,包括:格陵蘭融冰削減、南極冰蓋崩解、亞馬遜雨林退化等被學界視為氣候系統「臨界點」(Tipping points)的現象,都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目睹,屆時恐對全球生態系產生難以逆轉的連鎖反應。

力道嚴重不足,亟需倍增2030中期減碳目標

WMO會有如此強烈的措詞,為的就是喚起各國加強減碳的力道和速度。

《United in Science》統整現階段各國繳交的國家自主貢獻(NDC)減碳政策,發現2030前的減碳力道嚴重不足,若以升溫不超過1.5℃為目標,各國減碳承諾必須提高七倍才能達成。就算退一步只看2℃,也得提高四倍才夠。

WMO《United in Science》報告歸納的八大重點。 (圖片來源: WMO)

WMO《United in Science》報告歸納的八大重點。圖片來源:WMO

事實上,去年COP26召開前夕,占全球近九成排放量的152國,都曾繳交更新版的NDC減碳計畫,也有74個締約國在立法程序、政策文件或政府公告中,跟進了淨零承諾。

然而,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上述政治宣示的承諾年份大多瞄準2050年,中間如何循序漸進地達標?排碳曲線能否順利地筆直下降?讓人留下一堆問號。

「這是人類對化石燃料上癮的代價,」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 (Antonio Guterres)不諱言,大半年來因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加上通貨膨脹、物價飆升推波助瀾,誘使不少國家重新擁抱包括煤炭在內的化石燃料,大幅削弱了看似步上正軌的減碳力道。

城市扛責,顧弱勢、改善基礎設施雙管齊下

除了盤點升溫狀況及減碳進度,《United in Science》報告最特別的主張,即是點名「城市」要扮演吃重角色。

數據會說話,今日,城市集中了全球過半人口(約42億人),貢獻高達七成的人為排碳量,而且這兩項數字未來仍會繼續攀升,迫使城市在因應氣候衝擊方面加速行動。

齊聚大量人口的城市,未來應扮演氣候行動的先鋒角色。 圖片來源: UN臉書

齊聚大量人口的城市,未來應扮演氣候行動的先鋒角色。 圖片來源:UN臉書

排放量大之外,對於極端氣候帶來的衝擊,城市也是受創最重的一群。如聚集快3000萬人口的印度德里,就在今年上半年經歷了五波熱浪,當地氣溫一度達到可怕的49.2℃,對該城市裡比重近半的低收入族群,造成極大的經濟和衛生衝擊。

別以為只有開發中國家會受害,富裕國家也無法倖免。時序進入夏季,輪到歐洲各國遭受熱浪和乾旱,葡萄牙7月締造了創紀錄的47℃,緯度更高的英國,也曾面臨超過40℃的高溫襲擊。《United in Science》估算,到了2050年,全球97個城市的16億人口,每年起碼有三個月得面臨35℃以上的高溫。

WMO秘書長塔拉斯 (Petteri Taalas) 強調,全球有超過30億人住在易受到氣候衝擊的脆弱地區,包括許多低海拔的沿岸城市,但目前只有不到一半的國家建立複合型災害預警系統(Multi-hazard Early Warning Systems,MHEWS),以非洲和島嶼國家的覆蓋率最低。提醒今後城市應對氣候衝擊時,除了加速翻新生活基礎設施,也要同時讓這些制度和服務具備包容性,及早將婦女、兒童、年長者等弱勢族群納入整體思考。

儘管WMO報告點出1.5℃防線即將淪陷的殘酷事實,不過,誠如倫敦大學地球物學院教授、《衛報》專欄作家Bill McGuire 所言,「我們不必沉迷單一目標,而是要竭盡全力不讓地球升溫更高,盡其所能地不讓氣候崩潰!」

作者

高宜凡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在媒體圈打滾多年,歷練傳產、科技、消費、企業社會責任與環境等路線,希望運用社群媒體的創新機制,帶動民眾理性討論重大議題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