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吃鹽吧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一起吃鹽吧

2022年10月06日
文:吳其融

10月最期待的事情之一是和朋友相約去布袋餐酒館,品嚐李家維掌廚的無菜單料理。這場饗宴將以各地的手製海鹽入菜,包括布袋的洲南海鹽、恆春的珊瑚鹽、台東成功手工鍋煮的東海岸海鹽。

洲南海鹽的鹽花帶有杜莎藻,色澤偏粉,甘味較高。珊瑚鹽則礦物質較多,適合用在生魚片沾醬這類味覺較重的醬料。


手中的鹽是不是都一樣?細細品嘗或許會發現鹽的不同風味跟故事。圖片僅供示意。圖片來源:Thomas Brueckner(CC BY 2.0)

每一種鹽都有不同的特性,就像是咖啡。你可以選擇一杯50元的便利商店咖啡,它購買的是方便。你也能選擇一杯100元的星巴克咖啡,你購買的是空間。如果想要專研咖啡,也有各式各樣的店家,他們不斷摸索著味覺與風味的界線。

鹽也一樣。台鹽在通霄精鹽廠所生產的鹽,以澳洲進口的粗鹽為原料,運用離子交換膜電透析製作。以每公斤4元的進口粗鹽來大幅降低成本,為的是讓消費者都買得起。但太乾淨的鹽,往往就是在各項離子數據中摸索。

傳統的鹽卻有著各種海的滋味,或用清代的鹽場來復曬,或重現早期東部難以曬鹽而用的煮鹽,讓我們在消費端也能感受到各地的風味。

其實,那都只是選擇。

日本大規模的工業鹽業公司有新日本鹽業、赤穗海水、鳴門鹽業、錦海鹽業、讚岐鹽業等,產鹽就像科技宅,約占日本市場規模的30%。日本也有很多小型的區域鹽業公司,占比大略50%。最後則是20%的各式小鹽場,這些鹽職人傳承了在地的曬鹽技藝。

常有人說,「這些鹽都一樣,吃台鹽就好」。會有這些想法,其實與台灣鹽業發展有關。 日本殖民後,台灣鹽業由日本商人小栗富太郎壟斷。隨著拓殖公司及戰爭爆發,轉變成台灣製鹽株式會社、南日本鹽業、鐘淵曹達株式會社三家公司壟斷。戰後,則通通變成台灣鹽務管理局(台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相當可惜地,台灣的鹽因此缺乏了往不同路徑發展的可能。

可能是因為規模太小,台灣難以發展出多家鹽業公司,摸索不同的工業化製鹽模式,再加上長期鹽業專賣制度,讓各地的曬鹽成為零碎的違規行為。

我們的生活裡頭,或許難有機會感受各地鹽風味的差異。其實,鹽的品嚐很簡單,只要將微量的鹽放置舌頭,味覺較敏銳的人就能感受整個口腔的感覺。

出於健康考量,台灣在工業化製鹽的過程大多會摻入鎂、鉀等離子,所以在味覺感受上,除了氯化鈉強烈的撞擊,多半是舌後端的味覺。那個強烈撞擊跟辣味傷害口腔內細胞的效果類似,讓你很難感受到鹽的味道。你可能會對於純吃鹽感到恐懼,因為從小到大,吃鹽的體驗都非常差勁。

你可以試著加入微量的水,試著讓鹽水以類似漱口的方式通過門牙,落到口腔二側。其實,舌頭的每個部位都可以獨立感受味覺。酸味到口腔二側時,會有一點點生口水的感覺;鎂過多時,口腔末端會卡卡的;鈣過多時,則喉嚨會有點卡。傳統鹽的苦味是氯化鎂或硫酸鎂,它的表現比較一般。而各式藻類或珊瑚礁自然結晶的海鹽,有著較多的有機物質,風味也會變得複雜。

如果這樣的撰寫,你還是很難體會鹽的味道,那麼,跟朋友相約吃頓飯吧,邀請大家攜帶不同的鹽來入菜。或許,吃完你還是無法理解鹽的風味,但或許,你會因此發現鹽的有趣之處。一起吃鹽吧!

第15屆謝鹽祭「鹽續;更有趣」
在整理好鹽田之後,晒鹽人要迎請庄頭的神明,到鹽田走走,巡視一下一年的成果。
布袋的洲南鹽場於2022年10月7日、8日舉辦謝鹽祭。7日辦理交流論壇,由台灣鹽職、料理人、美食作家對話,重構對台灣鹽的想像。8日舉行謝鹽祭,迎請眾神遶境、祭拜祈福。現場有太鼓陣表演、小農市集、鹽田導覽、繪本故事等活動。此外,在地餐酒館也配合堆出呈現各地鹽風味的料理。更多訊息請看洲南鹽場官方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