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濃湯海底撈 小而毒的海洋添加物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微塑膠濃湯海底撈 小而毒的海洋添加物

2022年11月17日
文:徐季玄(澄洋環境顧問研究助理)

微塑膠無所不在,不僅在海洋生物體內可以找到微塑膠,研究顯示,人體血液中也含有微塑膠。微塑膠被小型生物食用後,進入環境食物鏈,其污染程度難以估量,對環境的傷害不亞於大型海廢。

今年九月於釜山舉辦的第七屆國際海洋廢棄物大會中,微塑膠議題受到極大關注。台灣與國際研究團隊分享最新微塑膠研究,探討其來源及分布,多篇研究將矛頭指向毒性更強的輪胎磨損塑膠,這些細小碎片已被證實影響多種海洋生物的生長。

塑膠-1 照片提供:徐季玄

海洋廢棄物五花八門。微塑膠雖小,危害卻不亞於大型海洋廢棄物。圖片提供:徐季玄

河流微塑膠從哪來

中央研究院及成功大學分享今(2022)年最新研究成果。團隊在淡水河沿岸進行研究,發現無人居住的山區河水中微塑膠量每立方公尺約0~0.18個,流入人口稠密的市區時,微塑膠量大增至每立方公尺169.46個,並且在下游達到最大量。研究者認為,海洋中的大量微塑膠可能來自於城市未處理的污水,經大雨沖刷後,由河川逕流進入海洋。

來自挪威水研究所(Norwegian Institute for Water Research)的帕霍莫伐Svetlana Pakhomova)研究團隊在北歐的北德維納河(Northern Dvina River)的調查也有相似結論。透過檢驗,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微塑膠的成分為聚乙烯,多數具有正浮力。微塑膠的種類與數量,不會因季節而有明顯變化。

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部也有一條泰晤士河(Thames River)。西安大略大學(Western University)的科齊科夫斯基(Nina Kozikowski)研究該水域後發現,較大型的微塑膠主要成分是薄膜、纖維、碎片和橡膠,碎片則大多為塑膠包裝袋、菸頭以及瓶蓋。

道路也有微塑膠! 毒性更強

微塑膠的來源很多,但在海洋廢棄物大會上,多位講者不約而同地將重點放在一種毒性更強的來源——輪胎。

車輛輪胎在磨損過程會將微塑膠釋放至環境中,它們積聚在路面上,遇上降雨時,就跟著灰塵被沖刷到河流中,進入大海。這種道路徑流是城市地區擴散源毒物的最大動力之一,裡面有重金屬、輪胎磨損顆粒和除冰劑(如道路鹽)等物質。特別是輪胎碎片,對環境產生極大破壞。

汽車輪胎含有不同有機化學物質和金屬的混合物,含有多環芳烴、酚類、胺類等物質,這些顆粒的滲濾液被證實對各種海洋生物有毒。

14251920763_2e941c3379_k

輪胎磨損過程產生的微塑膠隨著雨水進入河流、海洋,證實對海洋生物有害。圖片來源: Yohmi(CC BY-NC 2.0)

來自挪威空氣研究所(NILU)的赫斯克(Dorte Herzke)研究團隊在實驗室內觀察攝入橡膠顆粒的魚類,發現橡膠顆粒可以在魚類腸道中保留超過 14天。多數的化學物質在21天後,仍可持續存在魚類腸道中。

俄勒岡州立大學漁業、野生動物和保育學系的布蘭德(Susanne Brander)則利用河口常見生物糠蝦(Americamysis bahia)進行橡膠顆粒暴露實驗。實驗證明,橡膠顆粒會導致糠蝦「亞致死反應」(Sublethal responses,指生物的行為改變或是生長速度變慢、減少等狀態)。

這種反應通常與顆粒大小、形狀及聚合物類型相關。其中又以塑膠纖維、輪胎碎片等物質最為嚴重,它們的毒性比聚丙烯更高。這兩種均是環境中常檢測出來的微塑膠類型,此結果著實令人擔憂。

上海海洋大學的阿立夫(Iqra Arif)以稚鱟為試驗對象,也得出相似的結論。此兩類物質對稚鱟生長發育極為不利。透過主成分分析發現,微塑膠與銅離子具有潛在毒性,兩類物質都會誘發稚鱟的抗氧化反應。且兩類物質綜合起來比單一物質造成的影響更劇烈,顯示了微塑膠與重金屬間的相互作用。

作者-2

本文作者參與韓國舉行的國際海洋廢棄物大會,並發表相關研究。圖片提供:徐季玄

人們對微塑膠污染的想像,大多是物理上的,例如,它可能堵塞海洋生物腸道等。然而,經道路逕流而來的微塑膠多含有毒物質,特別是輪胎,其所含的重金屬及其他有機物質,已經證實會對多種海洋生物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

這些毒素還會經由食物鏈的傳遞,最終回歸至較高等級的攝食者,如人類、熊等大型生物。雖然科學家已經關注到這個議題,然而微塑膠實在太小,想估量其污染範圍實屬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