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分析:石化業縮小出口 產業減排經濟衝擊可降到最低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環團分析:石化業縮小出口 產業減排經濟衝擊可降到最低

2023年02月03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想達成2050淨零,又要盡量降低經濟衝擊,產業面該從何下手?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委託共力研究社展開調查,分析國內各大產業的減碳潛能與相對的經濟衝擊,昨(2日)發布成果報告,指出若要縮小出口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石化產業的經濟成本是各產業之中最低的,建議從石化業「下手」。但學者也提醒,經濟成本還有很多面向,限制單一產業出口不見得是最好的政策,以政府的角度更應思考經濟成長與減排的平衡。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委託共力研究社,分析各產業的減碳效益與經濟成本,昨(2日)發布研究報告。攝影:李蘇竣

產業如何減少碳排? 環團:縮限石化業出口經濟成本最小

政府宣布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所有產業的淨零轉型將是重要工作之一。為此,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委託共力研究社進行調查,分析各產業的減碳潛能與相對的經濟衝擊,昨(2日)發布研究報告。

共力研究社研究員盧其宏解釋,假設某一產業縮減出口,除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效益,仍須考量GDP下降、勞動報酬下降、雇用人數下降等壞處。因此研究以成本效益分析各大產業,比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成本。若經濟成本越小,代表適合藉由縮小出口來減少排放。

調查發現,同樣以減少1000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做比較,服務業要付出141.3百萬元國內生產毛額(GDP)經濟成本、電子製造業55.43百萬元、工業37.85百萬元,相較之下,石化業卻只要10.65百萬元。

依據此分析,環團建議,假設未來政策方向要透過縮減出口來降低碳排,應從石化業「下手」。再進一步細分石化業之中不同產業類別,盧其宏指出,石油及天然氣礦業減千噸碳要付出187.96百萬元,石油煉製品製造業只要8.42百萬元,可見石化業之中更應該著重石油煉製品業。盧其宏直言,縮減台塑出口的煉油,就可以達到最有效的減碳。


環權會委託共力研究社調查,各產業縮小出口以減少碳排放的經濟成本分析。圖片來源:環權會提供

石化業碳產業鏈足跡「膨脹」 牽一髮動全身

盧其宏指出,石化產業的另一大特徵是高度自身投入,意即石化業產出過程中,主要依賴國內⽯化業提供原料,代表任何環節的石化業生產,都會不斷帶動自身的產業。其他各產業依賴國內⽯化業提供原料的程度,僅運輸業8.98%略⾼,其餘並不依賴。

研究員高若有分析,若計算全體石化業產業鏈的溫室氣體足跡,石化產業因為產業鏈複雜,可能出現排放量重複計算等狀況,導致「膨脹」問題將比其他產業嚴重。在此情況下,單一變動會影響全部產業鏈。

石化業之中,以石油煉製品製造業、石油化工原料製造業的排放、碳足跡占最大宗,因其產業規模較⼤、⽣產過程⼤量耗能,導致單位產值排放較⾼,同時塑橡膠原料的直接排放雖然不多,但作為下游產業,它從投入端繼承⽽來的碳⾜跡相當龐⼤,使總⾜跡得以與前⼆者比肩,可從這類產業開始調整,可能較容易看到成果。

產業減產就可以減排? 學者:應兼顧經濟成長

針對這份報告,中原大學應用經濟模型研究中心林師模認為,除了單純減產,透過技術更新或是調整產品組合也可以達到減排目的。政府的角度應該要思考如何兼顧經濟成長與減少碳排放,評估減產的經濟代價是否可由長期減排效益彌補。

林師模也提醒,這份研究資料基礎建立於行政院2016年產業關聯報告(五年一期),在一個特定時間點調整產業結構,「理所當然可以減排」,但這只是單一時間資料分析,隨著經濟持續成長、產業技術進步,可能分析會失準。


林師模指出,縮減產業出口不見得是最好的方式,應思考兼顧經濟成長與減少排放。攝影:李蘇竣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建議,應實施產量的總量管制,如以單一石化聚落為範圍,設定能耗、污染排放等總量上限,石化業者可成立淨零聯盟,互相監督。

蕭代基認為,石化業的高碳排來自於政府的大力補貼與低廉的水電價格,政府應以內需為主,鼓勵廠商投資提高附加價值。資源定價更要能反映社會成本,如碳定價、能源稅,公用事業如水、電、天然氣,由獨立委員會負責監督管理。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