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照顧!」 萬華50年回收場熄燈 民間呼籲北市住宅區開放小規模回收業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謝謝照顧!」 萬華50年回收場熄燈 民間呼籲北市住宅區開放小規模回收業

2023年02月15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報導

早上7點多,萬華的「一市仔」(台北第一果菜批發市場)結束拍賣,批發商陸續把沒賣完的蔬果用菜車送走,留下一個個廢棄紙箱。整個市場正準備歇下腳步的時候,拾荒者才正要開始忙碌。他們不到清晨5點出門,推著推車到果菜市場等待。7點半後,一陣忙碌找尋、熟練拆解,將紙箱堆疊以彈力繩固定,9點半出發前往最近的光耀五金行變賣。

「光耀五金行」是萬華在地50年的回收場,卻因違反土地使用分區,在今天吹熄燈號。今(15)日最後一天營業,光耀五金行現場發放平安米,工作人員頻頻向拾荒者鞠躬致意,拾荒者也回應,「被你們照顧十幾年了,謝謝!」

從今以後,拾荒者必須花三倍時間到中正區的西藏路回收場,有拾荒者賴此維生卻行動不便,無奈表示「不知道怎麼辦」。

萬華50年回收場「光耀五金行」宣布紙營業至15日。攝影:陳昭宏

萬華50年回收場「光耀五金行」即將走入歷史。攝影:陳昭宏

萬華「窮人銀行」營業50年 遭認定違反使用分區將熄燈

「光耀五金行」是萬華最後一家回收場,每天有1、200名拾荒者靠著收集回收物在此換取微薄現金,也有「窮人銀行」之稱。老闆黃世隆在今年農曆年前收到一紙台北市府都發局的公文,認定光耀五金行違反「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不得於住宅區設置資源回收場,要求兩個月內限期改善。

然而,「改善」意味著關廠、遷移,空出住宅區用地。儘管光耀五金行一家三代50多年前就已落腳萬華寶興街,比使用分區制度早了10年,但目前幾乎無解套方式,黃世隆不得不決定營業至2月15日、預計3月5日前清空場地。

萬華營業50年的資源回收場「光耀五金行」,在營業最後一天發放平安米。攝影:陳昭宏

萬華營業50年的資源回收場「光耀五金行」,在營業最後一天發放平安米。攝影:陳昭宏

「光耀五金行」周邊老屋近年開始整合都更。攝影:陳昭宏

「光耀五金行」周邊老屋近年開始整合土地,準備都更。攝影:陳昭宏

萬華最後一家回收場吹熄燈號,面對許多仰賴資源回收維生的拾荒者可能因此失去生計,黃世隆無奈表示,「他們(拾荒者)有的流著眼淚,罵我怎麼那麼不夠力、無效(沒用),我也只能一直說對不起。」

營業最後一天,光耀五金行在現場發放平安米,工作人員頻頻向拾荒者鞠躬致意,「多謝恁這些年的照顧」。有拾荒者也回應,「被你們照顧十幾年了,謝謝!」

一片低迷氣氛中,也有贊成回收場停業的聲音。在果菜市場載貨的陳小姐,工作時間也會順便收集紙箱載去光耀五金行賣。他表示原址若能改建成大樓,環境衛生可望改善,提高附近生活品質。

只允許特定分區集中設回收場 「像把批發、零售一起放在工業區」

長期關注拾荒者權益的民間團體五角拌觀察,近幾年台北市中心許多回收場都陸續因為違反使用分區、鄰居抗議、管理者年邁、回收價格過低等因素停業,萬華地區20年前還有10多間回收場,現在卻面臨全數收掉的命運。

根據台北市環保局資料,北市目前有116家回收場,記者比對全國土地使用分區資料查詢系統,扣除慈濟環保回收站、重複地址後總數為93家,約有44%符合使用分區管制(位於工業區、農業區、保護區),而和光耀五金行一樣是「違章回收場」者竟高達56%。

台北市93家回收場土地使用分區。資料來源/台北市環保局、全國土地使用分區資料查詢系統

光耀五金行停業後,萬華市區的拾荒者若要就近賣回收物,只能前往中正區的西藏路回收場。從「一市仔」出發到光耀五金行,一般人只要走10分鐘,年邁、行動不便的拾荒者則要走30分鐘,未來到西藏路更得花上1個半小時。

西藏路回收場回樣坐落於住宅區,違反土地使用分區規定,若未來被迫停業,拾荒者就只能冒險推車過華中橋,或到其他更遠的行政區回收。

有拾荒者就表示,西藏路回收場太遠,以前一天可以到光耀五金行賣兩、三次,現在只能一次,「根本袂和(不划算)」,但為了生計還是會撐撐看。另一名拾荒者也說,以他的身體狀況,一個禮拜只能去一次,但「需要錢,也只能這樣慢慢推(車)過去」。


拾荒者時常得冒險推著回收推車,在馬路與大車爭道。攝影:陳昭宏

肩負都市生活垃圾細分類大任 NGO呼籲住宅區開放設小型回收場

「社區型回收場不應該在都市裡就這樣消失,」五角拌共同創辦人施舜仁表示,一座城市中除了官方的清潔隊,也應存在多元回收管道。

城市生活產生垃圾,施舜仁解釋當中不為人知的「細分類生態」——社區裡的回收場屬於「小盤」,和拾荒者共同撐起都市裡的垃圾細分類;「中盤」、「大盤」則只收單一品項回收物,會嚴格要求小盤的分類品質。這套運作方式讓都市廢棄物精準再利用,也減少市府清潔隊負擔。

以光耀五金行為例,每月光是紙類的資收量就超過100公噸,是萬華清潔隊每月總資收量的一半以上,「如果回收場倒掉,清潔隊就需要用倍數的人力和空間處理(垃圾)。」

都市居民常直接把資收物拿到拾荒者住處,拾荒者細分類後,會再送到社區小型回收場。攝影:陳昭宏

今天(15日)清晨5點半尚未營業的光耀五金行,門口已經有拾荒者放置推車排隊。攝影:陳昭宏


清晨4點半的台北第一果菜批發市場堆滿蔬果紙箱。攝影:陳昭宏

黃世隆也不禁批評,台北市的土地使用分區規定回收場只能設於工業區、農業區、保護區,等於是把大、中、小盤都集中在北投、內湖、南港,「就像把批發和零售一起放在工業區,那到底誰要去面對這些消費者?」

環保團體看守台灣協會發出聲明表示,政府應重視拾荒者的力量和權益,呼籲北市府修訂分區管制條例,將一定規模以下的資源回收業納入「日常服務業」,允許設置於住宅區,並輔導拾荒者和基層回收業做好環境整潔管理。

五角拌則補充,許多直轄市如新北、台南、高雄都已允許經環保局輔導的回收站設在住宅區,高雄更已納管住宅區內、未達1000平方公尺的小規模回收站,呼籲北市府設立管理辦法、檢討土地使用規範,「以管理取代停業」。

除了土地使用分區問題,近年也有不少小型回收場因資收價格銳減而撐不下去。攝影:陳昭宏

除了土地使用分區問題,近年也有不少小型回收場因回收物價格銳減而撐不下去。攝影:陳昭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