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灣的渴盼 不再只是看老天臉色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南台灣的渴盼 不再只是看老天臉色

2023年05月10日
公視記者 林書帆 劉啟稜 許中熹 陳慶鍾
南部已經600多天,沒有下過大雨,旱象嚴峻之下,全台農損截至4月底已超過五億元
南部已經600多天,沒有下過大雨,旱象嚴峻之下,全台農損截至4月底已超過5億元

南部已經600多天,沒有下過大雨,旱象嚴峻之下,全台農損截至4月底已超過5億元。這場南部地區比百年大旱還要旱的狀況,台灣農民該怎麼因應呢?

從4月中開始,通往台南左鎮、玉井、楠西等芒果產地的路上,每天都能看到水車來來往往,忙著把從新化虎頭埤抽來的水,送到29個供水站讓農民取用,因為南部已經600多天,沒有下過大雨,旱象嚴峻之下,全台農損截至4月底已超過5億元,此時正值芒果最需要水的結果期,果農只希望這些應急的水,能多少挽救一些收成。

三個容量十公噸的桶子 ,不到一天就被抽到見底,但這些水也只能勉強保住果樹的一線生機。

三個容量10公噸的桶子 ,不到一天就被抽到見底,但這些水也只能勉強保住果樹的一線生機。

在高屏溪畔,工人就著最後一絲天光加緊趕工,把一節一節鋼管焊接在一起,這條長達7.6公里的管線,要把屏東加工出口區11口水井的水,送到高雄應急。截至5月初,南部四縣市僅剩屏東的水情燈號還維持藍燈,高雄與台南已轉為減量供水的橙燈,嘉義則是減壓供水的黃燈。

工人把一節一節的鋼管焊接在一起,這條長達7.6公里的管線,要把屏東加工出口區11口水井的水 ,送到高雄應急。

工人把一節一節的鋼管焊接在一起,這條長達7.6公里的管線,要把屏東加工出口區11口水井的水 ,送到高雄應急。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分析,這波旱象可能比2021年的旱災還要嚴峻。他對照過去降雨數據,指出以往高雄與台南的雨量值,分別是1600、1500毫米左右,但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累積雨量都僅剩600多毫米,等於少了將近2/3。

南部水情緊張,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分析,台南、高雄的雨量只有下了原來的三分之一。

南部水情緊張,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分析,台南、高雄的雨量只有下了原來的1/3。

台南、嘉義每日自來水用量合計約130萬噸,主要依靠水庫供水。截至5月初,曾文水庫蓄水量已經跌破7%,南化水庫水量也剩不到1/4,而高屏溪在水情正常時,要提供高雄地區一半的自來水用量,因為乾旱,流量也大幅減少。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何達夫表示:「整個高屏溪歷年來平均流量大概是3100毫米,去年大概在1600毫米左右,將近腰斬。」

旱象嚴峻,抗旱之水哪裡來?

當地面水乾涸,人們轉而從地底找水。2018年起,南水局陸續在高屏溪沿岸新設五座伏流水取水設施,最新完工的是2021年開始運作的大泉伏流水。目前高雄共有九座伏流水設施,常態性供應約1/4的自來水需水量。

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名譽教授丁澈士長期推動伏流水利用,他解釋,伏流水就是在溪床下含水層流動的水,含水層下是阻水層,阻水層下的水就算是地下水。

高雄地區有大約四分之一的用水,來自高屏溪沿岸的九座伏流水設施。

高雄地區有大約1/4的用水,來自高屏溪沿岸的九座伏流水設施。

伏流水的深度大約在地下20到30公尺,較易受河川流量波動影響。以2021年10月豐水期末期為例,九座伏流水設施合計每日平均可供水50萬噸,今年3月降低為35萬噸。

老天不下雨,只能向地底更深處取水應急,2021年旱災期間,高雄已經開鑿62口深水井,這些備援水井陸續上場救援,地下水抽取量從去年底的7萬噸,增加到30萬噸。

南水局預計今年要在高屏溪沿岸,新增54口抗旱井 來支援高雄民生用水。

南水局預計今年要在高屏溪沿岸,新增54口抗旱井 來支援高雄民生用水。

鑿井抗旱引發居民擔憂

彭啟明根據降雨訊號研判,南部地區恐怕要撐到5月下旬,才有望等到較大的雨勢解渴。南水局擔憂,若川流量持續降低,將不足以支應供水需求,因此重啟屏東加工出口區11口,原本沒有使用的水井,並計畫今年要在高屏溪沿岸新鑿54口井,支援高雄民生用水。但在屏東里港鄉的14口抗旱井工程,遭到當地居民強烈反對,要求停工。

由於屏東自來水普及率僅六成左右,農漁業與日常生活都高度仰賴地下水,居民反映,近年地下水已經越來越難抽到,必須打更深的井才有水,擔憂抗旱井的開鑿,未來會導致當地無水可用。

居民不滿南水局沒有事先告知,擔憂新鑿的深水井,會讓他們將來更難抽到水。

居民不滿南水局沒有事先告知,擔憂新鑿的深水井,會讓他們將來更難抽到水。

水利署強調,鄰近抗旱井的五個觀測井,已經設定管理警戒水位,未來抗旱井運轉後,若發現水位低於警戒值,就會停止抽水。此外,這些水井僅供抗旱使用,旱象結束就會封存,而且抽取的是較深的含水層,補注來源會比淺層地下水多,而里港地區又是很好的地下水補注區,因此才會選擇在這裡鑿井。

長期研究地下水資源的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張良正說明,屏東平原、特別是高屏溪中上游一帶的地層,以粗顆粒的礫石層與粗砂為主,確實對地下水的補注與儲存有優勢,且粗顆粒地層可以承載更多重量,不易因抽水導致地層下陷。

不過張良正也提醒,即使抗旱井取水的含水層比民用井深,但地下水彼此是相通的,如果民用井距離抗旱井非常接近,短期內還是有可能因水位下降必須花更多電費抽水。他建議應詳細調查抗旱井2~3公里範圍內,是否有民用井,以及這些井的水位在抗旱井運轉後有沒有變化。如果確實有造成影響,應該提供合理的補償。

長期研究地下水資源的學者張良正,分析高屏溪中上游的地層,以粗顆粒的礫石層與粗砂為主,對地下水的補注與儲存有優勢。

長期研究地下水資源的學者張良正,分析高屏溪中上游的地層,以粗顆粒的礫石層與粗砂為主,對地下水的補注與儲存有優勢。

救命水要源源不絕,補注不能少

不論是地下水或伏流水,都要仰賴雨水補注,由於連續數年豐水期降雨量偏低,抗旱井預定地附近的五個觀測井,水位幾乎都是2019年以來的歷史新低,而在氣候變遷趨勢下,老天爺的臉色越來越難捉摸。彭啟明表示:「根據IPCC(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預估,到2050年之後,影響台灣的颱風有機會變少,可能從每年3~4個減少到1~2個,這對台灣的水資源運用是非常大的警訊。」

南部地區的豐枯比,原本就高達九比一,如果未來降雨變得更少、更集中,該如何在豐水期讓更多雨水入滲?丁澈士解釋,在河川沖積扇的扇頂地區,地層以透水性良好的粗礫石為主,是進行人工地下水補注的優良地點。

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名譽教授 丁澈士說明,伏流水是河床下方的淺層地下水,多少會受到河川流量影響。

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名譽教授丁澈士說明,伏流水是河床下方的淺層地下水,多少會受到河川流量影響。

位於林邊溪沖積扇扇頂的大潮州人工湖,就是一個地下水補注設施,它在2018年啟用,原屬於台糖萬隆農場的一部分,因為土壤透水性很高,當年種甘蔗時為了保水,還做過土壤改良。丁澈士說明:「我們把這層改良過的土壤刮除後所進行的研究顯示,這裡的土壤透水性非常高,每天最多可以入滲17公尺左右。透過引水道將林邊溪溪水引入人工湖,估計每年大約可以引入1億5000萬噸的水到地底蓄存,是牡丹水庫設計容量的五倍。」

抽取量黑數成管理隱憂

地下水資源就像是一座地底金庫,除了把錢存進去,也要釐清我們從裡面領了多少錢。早期民間鑿井沒有任何管制,為了更明確掌握用水量,《地下水管制辦法》允許2010年8月前已開鑿的水井,可以有條件申請合法化、補辦水權登記。即便各縣市都有自己的納管計畫,但目前有水權、裝了水表的水井,推估只占了全台水井的1/10。

陽明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張良正認為,台灣地下水應該進行有效地監控與統計,以便掌握用水量。

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張良正認為,台灣地下水應該進行有效地監控與統計,以便掌握用水量。

張良正認為,水井管理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是多數地方政府並未收取水權費:「如果一項資源是免費的,對這項資源的管理,就很難有進一步的投資進來。」不過屏東當地協助民眾申請水權的代辦業者觀察,一般人一聽到要收水權費,第一個反應就是「我在自己土地上花電費抽水,為什麼政府還要干涉那麼多?」他認為「應先做輔導,讓民眾了解地下水資源是國家的,應該要使用者付費,不要說馬上就跟他收費。」

開源之外,也應思考如何節流

用水需求成長,是另一個水資源管理上的挑戰。水利署預估,2036年南部四縣市的供水缺口分別是嘉義是3.1萬噸、台南22.5萬噸、高雄9.2萬噸、屏東4.3萬噸。尤其是高雄、台南都將有高耗水產業進駐,預期工業用水將大幅增加,其中台南工業用水預估在15年後,從每日29萬噸增加到61萬噸,成長兩倍以上。

高雄、台南都將有高耗水產業進駐,預期工業用水將大幅增加。

高雄、台南都將有高耗水產業進駐,預期工業用水將大幅增加。

水用得越多,水費理應要越高,2023年2月,經濟部終於宣布,每年11月到隔年4月的枯水期,單月用水9000度以上的用水大戶,超過9000度的部分將課徵每度3元的耗水費。但以目前工業用戶水價一度12元來看,加上3元後仍遠低於再生水一度20~30元的成本。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認為,耗水費每度3元不僅偏低,也規範不到9000度以下的大用戶。

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認為,耗水費每度3元不僅偏低,也規範不到九千度以下的大用戶。

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認為,耗水費每度3元不僅偏低,也規範不到9000度以下的大用戶。

此外,過去對於企業使用再生水的約束力,僅限於環評承諾。水利署說明,《水源供應短缺之虞地區使用再生水辦法》,將修正為《開發單位使用再生水辦法》,也就是對於企業使用再生水的要求,不再僅限於缺水地區,未來一定規模以上的開發行為,都要使用一定比率的再生水。針對多少規模的開發案須使用再生水、使用比率等細節,預計將在2023年5月辦理相關法規草案預告。

李根政強調,節水不僅是工業的責任,台灣的水價長期偏低,一般用戶的水價也應該要有區別的調整,如果是用水低於平均值的家戶,水價可以不漲或只漲一點點,用水高於平均的家戶,則應劃分不同的級距調漲。

李根政強調,節水不僅是工業的責任,台灣的水價長期偏低,一般用戶的水價 也應該要有區別的調整。

李根政強調,節水不僅是工業的責任,台灣的水價長期偏低,一般用戶的水價 也應該要有區別的調整。

李根政指出:「如果你每天平均用水超過200公升,可能就超過全國人民的平均值。新加坡已經訂定人均家庭用水在2030年要降到130公升的目標,我們不應該只規定企業在旱象發生時節水5%、7%,不論工業或民生,平常就要節水。」

4月下旬,南台灣終於迎來一場稍大雨勢,然而主要水庫的進帳,仍然十分有限。在氣候變遷的時代,想要用水無虞,恐怕不能只是等待老天下雨。加強節水及有效的管理,才有可能在下一場大旱來臨時,不再臨渴掘井。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大旱之下南台灣的渴盼|不再只是看老天臉色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