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6更新:對於不同媒體報導拉麵店限定菜單上,是否為大王具足蟲,或同屬物種詹姆斯深水蝨之分辨]
有台灣拉麵業者推出整隻大王具足蟲趴在碗上的限定菜單,引發消費者無數好奇。為什麼大王具足蟲可以長達數年未進食?牠的遠房親戚會出沒在我們生活周遭的何處?又是什麼原因讓牠的消化道散發出濃濃臭味,一個不小心翻開了這張覆蓋的陷阱卡,整個廚房都會完蛋?看熱鬧的同時也要看到門道,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找來專家解惑,邀請你一起潛進深海,揭開牠的秘密。
又稱「巨深水蝨」 可長達五年不進食
科博館生物學組副研究員李坤瑄表示,大王具足蟲(B.giganteus)是節肢動物門等足目漂水蝨科大王具足蟲屬(Bathynomus,也稱深水蝨屬)下的一種海洋甲殼類動物,棲息水深約在400至2000公尺間,目前被觀察到最長的體長為42公分,也因為體型相較其他等足目親戚顯得特別巨大,又稱為「巨深水蝨」。
體型巨大化的原因,有專家推測可能是為了提高身體儲存的能量,以便在缺乏食物的狀態下也能長時間生存。日本就曾長時間觀察一隻被養殖在水族館的大王具足蟲,發現牠在未進食的情況下依然存活長達五年。
除了體型碩大無比,牠們還有著一顆顆的「大巨蛋」。深水蝨母蟲在生殖時會有「抱卵」的習慣,上百顆卵粒就藏在腹前的育兒袋裡,每顆卵粒直徑將近1公分,新鮮卵粒外型就像透明大珍珠。李坤瑄指出,牠們不僅是無脊椎動物裡卵粒最大的動物之一,也因為育兒袋可承裝的卵粒眾多,繁衍後代的能力強。
深水蝨家族 外型相似不易辨識
巨深水蝨是「深水蝨屬」最知名的物種,出沒於大西洋,南中國海一帶還有同屬不同種的肯氏深水蝨(B.kensleyi),及台南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黃銘志於2022年發現命名的詹姆斯深水蝨(B.jamesi)。
深水蝨外型相似不易辨識,有學者提出,拉麵店的深水蝨取自東沙,應為詹姆斯深水蝨而非大王具足蟲(巨深水蝨)。李坤瑄表示,台灣東沙一帶容易取得的確實是詹姆斯深水蝨,但同樣出沒在南中國海的肯氏深水蝨並沒有發表完整的DNA樣本,實際上很難確認物種。
南中國海、東沙常出沒 海蟑螂、鼠婦是親戚
日常生活周遭其實也有深水蝨的親戚,包含潮間帶常見的「海蟑螂」,以及常在花圃裡蜷曲成球狀的「鼠婦」,近海一帶則有體型相對較小的「道氏深水蝨」居住。
同屬等足目的道氏深水蝨跟大王具足蟲模樣相似,常出現在屏東東港、宜蘭大溪漁港等地,底拖網深度較深的漁港。目前發現最大體型約為16公分。靠近外海活動的深水蝨則為肯氏深水蝨與詹姆斯深水蝨,常見於南中國海,台灣多出沒在東沙一帶,多是底拖漁船捕撈大型雙殼貝時不慎抓上岸。
李坤瑄解釋,早期漁船捕到深水蝨通常直接丟棄,後來漸漸出現標本或收藏展示的需求,甚至成為廚師入菜的那道神秘法寶,才開始將其帶上岸。
想入菜嚐鮮不容易 先接招消化道臭彈攻擊
深水蝨入菜並非首例。李坤瑄舉例,道氏深水蝨在日本會直接整隻油炸料理,歐美地區也都有深受大王具足蟲特殊外型吸引,而嘗試食用的案例。
但是,想要嚐鮮可沒那麼簡單。棲息於深海的深水蝨,多以海底的大型動物屍體為食,充斥著腐食的消化道散發濃濃臭味,處理上要特別注意,否則「一但弄破(消化道)整間廚房都會完蛋。」肚裡的東西臭歸臭,其實也是最佳的防衛武器。李坤瑄提到,有科學家發現,面臨危險情況的深水蝨會將消化道內的惡臭物吐出,讓敵人趕緊逃之夭夭。
也因為深水蝨是漁船「不小心抓到」(非目標漁獲)的結果,相關研究並不多。李坤瑄舉例,目前對於深水蝨的壽命難有確切說法,「有時候五年不吃東西牠就不長、也不換殼」,導致無法真正推測牠到底可以長到多大、長大需要多久時間。
面對外界擔憂入菜將助長深水蝨的捕撈,業者則在臉書發文表示,大王具足蟲是非目標漁獲,再怎麼樣也無法成為經濟魚種,漁船捕撈對象依然是蝦蟹類。業者表示,大王具足蟲如同大型蟑螂的外型,他的本意是站在破除大眾對此物的疑慮與恐懼而料理,「為了吃而去刻意抓它,很不好」。
【2023.5.26 更正】為避免誤解,文中統稱大王具足蟲屬的部分,已更正為「深水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