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海峽北至馬祖海域、南至台灣淺灘違法抽砂情形猖獗,嚴重衝擊海底生態資源。海洋委員會昨(31日)舉辦「海域受抽砂影響國際研討會」,邀請各國專家學者探討抽砂引發的海洋破壞,及實務上偵查違法抽砂船時面臨的實務挑戰。
中國長期大範圍抽砂 破壞珊瑚礁、影響神話之鳥孵卵
中國自2013年起在西沙群島一帶大面積抽砂造島,長期在各地違法抽砂造成各地海域生態浩劫頻傳。美國CSIS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主任波林(Gregory B. Poling)指出,抽砂過程會將海中珊瑚礁、海底生物一併抽上岸,造成嚴重海底沉積,破壞珊瑚礁、影響魚群生存,「就像海底的吸塵器一樣」。
近年台灣海峽也聚集眾多抽砂船,每天高達數十萬噸砂被盜採。海巡署資料顯示,2017至2021年共驅離中國盜砂船5328次,包含2017年2次、2018年73次、2019年605次、2020年3991次,2021年則因我國修法重罰降為657次。
澎湖最重要漁場「南淺」的漁業資源也受大批中國抽砂船威脅。南淺又稱台灣淺堆,位在澎湖群島西南方,漁業資源豐富、底棲性魚類高達199種,主要經濟漁業為土魠魚、小管、白帶魚等。此處也有許多珊瑚礁魚類,海底更有裙礁分佈。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指出,南淺位於台灣海峽中線處,長期淪為兩岸「互不管」地區,隨中國基礎建設所需砂石嚴重短缺,加上中國政府明文禁止在河川及沿海抽砂,抽砂船作業範圍近三年開始越線進入台灣淺堆和澎湖七美海域。
馬祖地區也受到抽砂船嚴重干擾。珍貴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每年夏季會到馬祖繁殖,然近年棄巢情形屢傳。台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孝維指出,燕鷗生殖時必須坐在蛋上避免太陽直射,然而夜間平均2~3日就會有船隻駛入保護區,讓夜間抗干擾能力弱的燕鷗驚飛甚至棄巢。另外,燕鷗以水表面下30至50公分的魚群為食,抽砂影響海底生態,也讓燕鷗的食物來源大幅縮減。
國海院2022年調查發現,馬祖周邊抽砂海域的海床上約40%面積分布著非天然及不規則大小的挖掘坑洞群,坑洞可達592平方公尺、5公尺深,顯示馬祖海域地形已受改變。
違法抽砂雖有法可管 實務上難題重重
事實上,國際法已訂有相關規定可阻止中國抽砂。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蔡季廷指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92至194條及第294至206條都提及,國家有權保障自身自然資源,也有責任維護海洋環境;第204至206條則規定海上行為必須經過影響評估;而第74條、第83條明定,處理海事爭議時須和鄰近國家達成協議。蔡季廷指出,中國行為造成的不可逆生態損害,已違反海洋保育的國際合作義務原則。
我國澎湖海域在實務上若查獲抽砂船,也會以「非法以船舶在中華民國專屬經濟海域或大陸礁層採取土石罪」偵辦,截至目前為止橋頭地檢署已查獲三案,不過在偵調過程中常面臨困境。
橋頭地檢署主任檢察官謝肇晶指出,海巡人員查緝到採砂船後,會立刻登船控制現場,並將船隻駛回我國港口。然而,若船上人員無船舶所有權就不能向其沒收,因此遭查緝後多數宣稱自己非船東,僅為租賃船舶。
另一方面,雖然海巡船追緝多次,但能真正帶回偵辦的案例卻不多。謝肇晶解釋,當抽砂船察覺海巡船會立刻逃跑,即使遭查獲也會立刻關閉船舶黑盒子(VDR)並辯稱為壓艙砂。他建議,海巡人員登船後應全程錄影,並注意船舶作業狀況,尤其針對抽砂管及船首卸砂設備強力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