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七成原物料來自進口,與產品製造相關碳排占45%。為加強資源循環、提升產業韌性,在上月30日環保署舉辦的論壇中,聯電資深處長賴懷仁建議政府透過AI技術主動媒合產業,協助產業尋找各種廢棄物資源化的可能,降低尋覓合作廠商成本。
轉廢為能 台泥使用銀合歡等多項替代燃料
「資源循環零廢棄」為淨零路徑12項關鍵戰略之一,環保署資源循環辦公室主任暨廢管處處長賴瑩瑩表示,我國原物料七成仰賴進口,與產品製造相關碳排占45%,為了減碳、提升韌性,須翻轉思維創造新的循環運作商業模式,讓資源循環最大化、廢棄物處理最小化。
環保署資源循環辦公室30日舉辦「資源轉型 邁向永續」論壇,邀請企業分享如何將廢棄物翻轉為資源。聯華電子風險管理暨安環處資深處長賴懷仁指出,聯電「循環經濟資源創生中心」預計2025年啟用,不僅是南科首座廢棄物資源化研發中心,也是國內產業循環共生及轉型的重要指標,每年可減廢1.5萬噸。
台灣水泥副總經理呂克甫表示,台泥使用多項替代燃料協助解決社會環保問題,「不當環境的啃老族」。26日才與花蓮林管處、第九河川局簽署「花蓮外來入侵植物資源化合作備忘錄」(MOU),協助去化銀合歡。另外,台泥「DAKA再生資源利用中心」預計第三季試營運,以既有水泥旋窯、新建氣化爐協助處理花蓮生活垃圾,每日處理量約200噸。
從源頭減量 聯電建議:讓AI媒合資源循環
基於循環利用管理責任,資源循環網絡由廢棄物產源業者整合再利用上中下游事業,尋找回到製程或循環利用的方式。不過,環保署長張子敬指出,再生料因缺乏競爭力,遭棄置事件時有所聞,未來希望以法律規範,強制要求再生料使用比例、原物料使用減量等,提高資源循環能力。
賴懷仁表示,尋找資源循環合作業者經常耗費大量心神,建議環保署可運用大數據及AI技術,主動推薦適合的媒合對象,協助產業尋找各種廢棄物資源化的可能,形成資源循環網絡或產業鏈,加速資源循環的腳步。
除了末端去化,賴瑩瑩說明,環保署將推動產品數位護照,提供消費者產品資訊,包括產品碳足跡、維修度指數、再生料添加比例等,從源頭改變消費行為。維修度指數以滿分十分評估修復的難易度,供消費者購買時參考,目的為延長產品使用壽命,預計下週展開試行計畫,10月視成果評估是否入法。
華碩電腦副理馮寶蓮指出,由於電子產品尺寸、規格等落差大增加維修困難,華碩正在研發公版設計,讓新一代電子產品不論規格皆使用相同電池、鍵盤等零件,模組化後易於維修回收。
永豐餘投控碳管理事業群負責人葉惠青則提到,資源循環減碳也能帶來商機。環保署目前推動的「減量額度」(碳權)交易可望帶來新興碳管理商業模式,進一步企業碳風險分析與成本計算、評估與設計碳權開發計畫、規劃碳權應用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