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原住民族日 科博館推原民科學家 讓動植礦物「說族語」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8/1原住民族日 科博館推原民科學家 讓動植礦物「說族語」

2023年08月01日
整理:吳奇諺(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台灣有許多以原住民語命名的動植礦物,展現原住民對科學的貢獻。今(1)日為原住民族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推出「2023全民科學原教:你我都是原住民科學家」系列活動,包含兩項微型展與多項活動。科博館館長焦傳金表示,今年正式成立「原住民族科學中心」,並新任「原民長」由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陳叔倬博士擔任,期許成為原民科教發展基地。

《以原住民族語命名的動植礦物》微型特展整理出過去許多使用原住民各族族語為動、植、礦物命名的科學發現,讓這些動植礦物也能「說族語」。圖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以原住民族語命名的動植礦物》微型特展整理出過去許多使用原住民各族族語為動、植、礦物命名的科學發現,讓這些動植礦物也能「說族語」。圖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你我都是原民科學家 動植礦物也有族語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因應原住民族日,今天推出「2023全民科學原教:你我都是原住民科學家」系列活動,包含兩項微型展與10項原住民科學活動。邀請大眾參與原住民科學,不論是否為原住民,人人都能成為原住民科學家。

策展人陳叔倬分享,這次系列活動策劃「mita kwara Genzyuminzok:科博館看見原住民族」、「ke’na 'Tayal說族語:以原住民族語命名的動植礦物」兩檔微型特展,前者回顧歷年科博館製作的多項原住民族特展;後者整理過去許多以原住民各族族語為動、植、礦物命名的科學發現,讓這些動植礦物也能「說族語」。

如展中有全球唯一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物「北投石」,意思是凱達格蘭語的「女巫(pataw)」,還有台灣國寶蝶「台灣寬尾鳳蝶」(Agehana maraho),命名源於泰雅族語的「首領」(maraho)。而科博館研究人員蔡經甫與匈牙利學者共同發現的新物種「臺灣柄胸蚊獵椿象」(Stenolemus alikakay ),牠的名字是阿美族語「愛吃小孩的巨人」(alikakay)。這些科學家透過接觸原住民族文化,讓動植礦物的名字「說族語」,自己也成為原住民科學家。

陳叔倬強調,原住民族在各地環境適應數千萬年,是最熟悉自然萬物的人群,卻因為未熟悉外界制定的命名法,失去主導命名的權利,「以原住民族語命名的動植礦物」微型展讓動、植、礦物說族語,具傳遞族語代表的意義。

8月1日原住民族日,苗栗泰安永安首領楊忠義以族語祝福活動順利、展出成功。圖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8月1日原住民族日,苗栗泰安永安首領楊忠義以族語祝福活動順利、展出成功。圖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科博館成立原住民族科學中心 盼成原民科教發展基地

科博館館長焦傳金表示,開館至今近40年來,館方與原住民友人共同推出多項特展、教育活動,今年正式成立「原住民族科學中心」,新任「原民長」由研究原住民族社會文化多年的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陳叔倬博士擔任,透過科博館過去在科學展示、教育、典藏、研究基礎,持續投入原民科學人才、資訊傳播、教育活動推廣。

教育部2021年修正《原住民族教育法》將全民原教入法,促進各界認識、尊重原住民,提供各年齡人士學習原住民族語言、歷史、文化的機會,館方指出,科博館作為公眾社教場所,也有責任積極參與其中。

除了兩檔展覽,今年8月起科博館也規劃多項原住民族科學活動,如與清大合辦的「吉娃斯愛科學卡通放映會」、原住民族科學工藝學習營、原住民族繪本說故事等,提供大眾豐富的原住民族科學知識學習饗宴。

作者

吳奇諺

編輯/旅人/觀察者
走過山與海,願它能永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