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淨零立法溝通 嘉義開工作坊、宜蘭納青年意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城市淨零立法溝通 嘉義開工作坊、宜蘭納青年意見

2024年02月06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吳奇諺報導

推動淨零轉型,城市的重要性不輸國家。但據英國非營利機構「淨零追蹤器」(net zero tracker)統計,全球超過50萬人口的城市,僅有1%(七座)把淨零目標入法。在台灣,六都均已啟動制定「淨零自治條例」落實減碳,台北、高雄、台中市已經通過議會三讀程序,桃園進度最慢,尚在規劃中。另有嘉義市、宜蘭縣正在草案修訂及社會溝通程序。

能源轉型推動聯盟(簡稱能轉盟)上月29日舉辦「如何助地方淨零一臂之力?2024縣市淨零自治條例」論壇,分享地方實踐經驗。

縣市自治條例制定現況。圖片來源:擷取自講座簡報

縣市自治條例制定現況。圖片來源:擷取自講座簡報

如何與社會溝通淨零條例? 嘉義開工作坊、宜蘭納青年意見

以服務業為主的嘉義市,於2022年成為全台首座宣示2030年減碳45%目標的城市,並落實全市公車電氣化等政策,顯見淨零雄心;非六都中首個提出自願檢視報告(VLR)的宜蘭市,則長期推動永續教育,發展地熱等綠能。

嘉義市環保局綜合計劃課科長張永信分享,嘉義市在2018年即有「發展低碳城市自治條例」的擬定與討論,前(2022)年簽署綠色和平「氣候緊急宣言」成為立法契機,去年研擬「嘉義市淨零排放永續管理自治條例」(草案),召開多場專家諮詢會議及後續的社會溝通。

張永信表示,社會溝通主要以工作坊的形式,分成交通與淨零綠生活兩組。以交通組為例,市府找來客運等利害關係業者,過程卻遭遇部分業者反彈,因為最初版的草案中,要求指定區域內禁止行駛燃油車,而嘉義市區公車已100%電動化,要行駛沒問題,對外縣市業者而言卻是個困難。多番討論後,市府改成設置淨零交通示範區,不是直接禁止,而是另做規範。張永信說,這些溝通「互有摩擦,但對市府在修正條例來講是正向的。」

工業技術研究院資深管理師張景淳_嘉義市政府環保局綜合計畫科科長張永信_宜蘭縣政府環局空氣噪音防制科環境管理師湯翊羚

嘉義、宜蘭分享自治條例的社會溝通經驗。圖中人物由左而右依序為工研院資深管理師張景淳、嘉義市環保局綜合計畫科科長張永信、宜蘭縣環保局空氣噪音防制科環境管理師湯翊羚。圖片來源:能轉盟提供

而在觀光大縣宜蘭,除了發展綠色旅遊,也有工業排放的問題待解。宜蘭縣環保局空氣噪音防制科環境管理師湯翊羚說明,其實宜蘭有七成都是工業跟水泥的排放,然而相關政策減量有限,「我們希望可以透過自治條例的訂定,強化目標的達成。」

隨著宜蘭前年發表地方自願檢視報告,縣府延續2016年曾討論過的「宜居永續城市自治條例」,設定淨零路徑,邀集最關鍵的利害關係者來討論外,也特別找來青年參與。湯翊羚指出,宜蘭有社區營造的基礎,很早期就有參與式的傳統,但去年社會溝通只做了一場,依照自治條例內容分成五組,除了針對條文內容,也希望大家表達對於宜蘭淨零目標的更多想像。

溝通過程最大的困難為何?張永信表示,如何讓青年理解淨零議題是最大的困難,湯翊羚則指出,非利害關係者會覺得淨零議題很遙遠,可能身在其中也沒有意識到,或是不知道如何參與,所以宜蘭針對不同族群規劃了很多作法,像是展覽、環境教育等。

環團:地方是淨零先行者 部份自治條例比中央更前瞻

「屋頂光電或者用電大戶條款,它其實都是地方這邊先行之後,帶來更豐碩的成果。」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當中央政府的氣候政策遲滯時,地方政府能作為先行者,加速淨零。

舉例來說,在用電大戶義務上,中央標準寬鬆,契約容量5000瓩(kW)以上的企業用戶才需履行綠電義務,台北就訂了800瓩的嚴格標準;在綠色交通部分,新北市也非常前瞻的在草案中要求,物流車輛應逐年提高電動或零碳燃料車輛占比。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陳詩婷表示,縣市身負淨零責任,「道阻且長」,不能讓條例淪為政策宣示。趙家緯則認為,許多城市推動電動車或共乘,其實成效相對有限。至於成效如何提升?環團也提出包括人本運輸、建築能效揭露、落實公正轉型等精進方向。

目前各縣市自治條例仍有許多可精進方向。圖片來源:擷取自論壇簡報

目前各縣市自治條例仍有許多可精進方向。圖片來源:擷取自論壇簡報

作者

吳奇諺

編輯/旅人/觀察者
走過山與海,願它能永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