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友集合! 比鳥調更進一步 台灣鳥類地圖繪製中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鳥友集合! 比鳥調更進一步 台灣鳥類地圖繪製中

2024年03月19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透過望遠鏡和錄音機,不僅能認識台灣鳥類生態,現在更讓你成為描繪台灣鳥類地圖的一員。集合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生多所)、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與美國康乃爾大學鳥類學研究室(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等單位,正推動台灣首次鳥類地圖計畫(Taiwan Bird Atlas),號召全台鳥友共襄盛舉,要在2028年前,普查全台各地,以鳥類分布、繁殖區域與相對數量,繪製台灣各種鳥類專屬地圖。


蒐集巢材的繡眼畫眉。圖片來源:中華鳥會提供

台灣鳥類地圖起步中 為鳥類繪製專屬地圖

「台灣鳥類地圖」預計結合「eBird」鳥類紀錄資料庫,以5平方公里網格為單位進行鳥類觀察,每網格在五年內須累積達20小時以上觀察時數,並盡量走訪各類棲地環境,利用eBird手機應用程式(app)或eBird Taiwan網路平台,記錄當下所有觀察到的鳥種及數量。計畫參與者須進一步觀察與記錄鳥類的繁殖行為,例如出現成雙入對的現象、築巢或攜帶食物育雛行為等。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生態系經營組研究員兼組長林瑞興解釋,網格內可能涵蓋不同類型的棲地,參與者必須事先掌握棲地型態,例如網格中的森林、草地、濕地、農地等棲地類型,並盡量走遍各類棲地環境,因為利用這些棲地的鳥種各異。

「完成後,每種鳥都有一張地圖。」林瑞興說,尚未數位化之前,這些資料就成為由一張又一張的地圖所形成的地圖集,數位化之後,在網站就可查詢不同物種分布的地圖,或個別區域物種分布的地圖;台灣鳥類地圖計畫預計五年內收集足夠的資料,描繪專屬台灣鳥類的生態地圖。

這項計畫台灣雖然剛起步,不過截至2021年,全球已有93個國家推動類似的計畫,總共超過600個計畫,吸引了至少38萬人參與。


麻雀。家燕、麻雀、白尾八哥、家八哥、大卷尾是民眾在台灣最容易觀察繁殖行為的鳥種。圖片來源:生多所。攝影:林瑞興

從抽樣調查到普查 鳥類地圖遍尋各角落鳥蹤

「鳥類地圖集對於記錄和保育生物多樣性十分重要。」林瑞興解釋,過去雖然建立許多資料,整體空間仍留有空白。

生多所、中華鳥會偕同眾多相關夥伴單位,近年積極推動鳥類公民科學計畫,目的都著重於了解全台鳥類族群趨勢變化,例如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BBS Taiwan)和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NYBC Taiwan)。這些計畫是以取樣調查方式進行,例如繁殖鳥類大調查每年只須完成300個1×1公里網格調查;即使如此,畢竟只占4萬多個網格中的一小部分。

鳥類地圖計畫則充滿野心,以全面普查的方式,勢必交代清楚全台各角落鳥類現況,才能精準投放保育策略。既有鳥類調查資料不足以架構地圖集的理由,在於空間資訊不夠完整,鳥類地圖計畫的推動反而能填補既有鳥類調查的空間資料,彼此互補。


台灣鳥類地圖計畫。圖片來源:中華鳥會提供

龐大動能考驗台灣社會保育意志

只是這項計畫所需的龐大資料,相形既有的鳥類調查,所需投入的公民科學層面更廣泛。為推動鳥類地圖計畫,生多所與中華鳥會從去(2023)年3月便展開前期測試計畫,讓台灣的eBird使用者熟悉計畫方法。

主辦單位說明,2015年,生多所、中華鳥會與康乃爾大學鳥類研究室共同推動了eBird Taiwan鳥類紀錄資料庫,是已知台灣最大的生物多樣性開放資料來源,提供超過1200萬筆資料。此外,生多所更開發了一個能夠「聽聲辨種」的人工智慧AI工具——SILIC,也預期融入鳥類地圖計畫,整合多元的鳥類資料,讓整體監測更為完善。

在為期10個月的活動裡,總計297人上傳14974份紀錄清單,即有個人上傳高達1525份紀錄,顯示台灣鳥友無窮熱情與行動力。不過,先期計畫也證明現有動能無法於五年內全面涵蓋所有網格調查,主辦單位因此選擇900多個網格優先進行。

一些鳥友無論如何都到不了之處,主辦單位擬與山林行政管理單位,例如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等單位協調,並與山友合作,例如協助放置、收集自動攝影、錄音機資料等。所需經費,主辦單位努力廣納企業贊助。

「這將是企業實踐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昆蒙框架》目標及永續發展指標(SDGs)的途徑之一,也證明企業ESG(兼顧環境社會的治理)能力。」林瑞興歡迎鳥友、山友以及企業,一同加入計畫,參與這項盛事。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