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治理因地制宜 文山區25年公民參與經驗值得借鏡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氣候治理因地制宜 文山區25年公民參與經驗值得借鏡

2024年04月09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行經羅斯福路五段到六段,一定會對寬敞的人行道與自行車道印象深刻。對比常見的機車或攤商占用人行道,來到這裡,人行道與騎樓的步行空間暢通無阻,沒有廣告看板或是變電箱等障礙物;自行車也可以行駛在專屬車道,享有路樹的遮蔭,對低碳運具可說是相當友善。而這些規劃,是2012年文山社大經過公民參與,與北市交通局共同推動「文山好行」的成果。

公民參與再動起來!我國目標2050淨零排放,並將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納入淨零關鍵戰略,減輕轉型過程的影響。文山社大今年與國發會攜手,於2月中舉辦數場「淨零公正轉型願景工作坊」,分不同場次邀請成人、中學生,討論地方氣候治理與轉型。

羅斯福路五、六段的自行車道與人行道。攝影:李蘇竣

羅斯福路五、六段的自行車道與人行道。攝影:李蘇竣

文山社大生態辦學25年 集結地方經驗提專屬解方

台北盆地群山環繞,東南隅的文山區,總面積約31平方公里,全區一半以上是山坡地形。文山社大校長鄭秀娟觀察,氣候變遷影響下,文山已成為台北市熱島效應與強降雨最嚴峻的地方之一。

自1997年創立的文山社大,是全國最早的社區大學,開辦環境生態學程至今已近25年,參與不少地方的環境治理工作。著名的案例如為了減少木柵焚化爐的空污排放,社大帶領居民與公部門協商,發現可以透過減少廚餘水分,提高焚化爐的燃燒效率,因此讓文山區成為台北最早推動廚餘回收的試辦區,成功減少焚化爐負擔,也降低污染。

文山社大還在2013年展開「活化萃湖計畫」,帶領學員復育木柵公園萃湖的濕地生態,成為北市少數有螢火蟲棲息的生態公園。對於帶領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經驗,文山社大可說非常充足。

鄭秀娟指出,隨著各大建案開發、大量人口遷入,卻缺乏當地經驗,例如前人會將房子避開水路,但外來的新建案缺乏地方知識,若選址在舊水圳上,遭遇強降雨就會影響排水。2015年的蘇迪勒、杜鵑颱風,強降雨造成文山區淹水及土石流嚴重災情。

他認為,氣候變遷已是文山社區居民共同面對的議題,地方必須透過教育、審議式民主,提出專屬的氣候解方,達到公正轉型不遺落任何人的目標。

文山社大「淨零公正轉型願景工作坊」。攝影:李蘇竣

文山社大「淨零公正轉型願景工作坊」。攝影:李蘇竣

從走路上學的一條路,到設計公園「開蓋」行動

回憶起文山社大2012年經過公民參與,與北市交通局共同推動「文山好行」的契機,鄭秀娟表示,起因是一名學員抱怨通學路上困難重重,社大展開周邊道路空間盤點,帶領居民、學生反覆從不同方向走在羅斯福路上,記錄下每一個障礙,並舉辦公民論壇,邀請公部門回應居民意見。

後經交通局評估,發現車道縮減之後也不會塞車,且捷運早已舒緩大量車流,於是將原本8線道縮減成6線道,兩側各騰出一個車道,用來拓寬人行道與自行車道以及種植綠帶。成功的案例也帶動周邊巷弄強化人行空間。

不只是大人的通勤需求,下個世代的意見也很重要。鄭秀娟說,社大在2017年推動萬和1號公園「開蓋」行動,要將被埋入地下箱涵的景美溪支流重新開放。

初期,社大邀請小學生一起設計公園,小朋友提出要有戲水與遊憩空間,經過市府評估,也順利往這個方向打造,降溫、親水一舉兼顧。鄭秀娟表示,雖然等到完工時,這些國小生可能已經上大學了,但成功的公民參與經驗,會讓親手參與的小朋友在未來更多社會議題討論上,使政策或公共建設更精細。

文山社大「淨零公正轉型願景工作坊」。攝影:李蘇竣

文山社大「淨零公正轉型願景工作坊」。攝影:李蘇竣

審議式民主的轉型方案 期待擴大到全國

此次的公正轉型工作坊,不僅僅是討論交通或公園規劃,範圍擴大到各面向的淨零轉型工作。社大秉持民主精神,讓公民一起討論氣候治理政策,還特別開設中學生場次,融合不同世代的聲音,年齡層涵蓋12歲到60歲以上的民眾,在工作坊一一針對交通、飲食或消費等提出解方。例如進一步改善公共自行車、改造街區、打造永續文山品牌與低碳飲食主流化等訴求。

鄭秀娟指出,這些意見都是跨世代居民討論出的共識,也在無形中扣合了全球推動的減碳方向,這些意見會投入未來的倡議,或是提供給市府做建設參考。經過這次活動,也建立了少年的公民參與模式,證實不同的族群特質,應該提供不同的設計與環境。希望類似的溝通機制能進一步擴大到各地,讓各族群對公正轉型都能有正確認識。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