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1920年代開始,以混凝土建三面光取水堰及固床工,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堰體高度阻隔生態洄遊路線,魚兒想回家卻碰到高牆。且阻礙河床自然潭瀨生成,旱季更容易斷流影響灌溉取水。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於2023年在貢寮進行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局部打除混凝土取水堰及固床工,用生態友善工法重鋪石頭,不僅恢復生態廊道,物種數增加,農戶取水正常無斷流,在景觀上也能回復河道天然骨架。
此計畫於今年7月獲得農業部「優良農業建設工程獎」農田水利類「佳作」,未來亦將編製生態推廣教育手冊並辦理生態環境導覽活動。
魚兒返不了家 生物旱死在河床
新北市貢寮遠望坑溪集水區主要為森林,在雙溪河匯流口的河階地開始有較密耕作,並連接到田寮洋農地。該處農地面積約42公頃,當中7.8公頃為次生林,常有猛禽出沒。而距離匯流口向上游約1.8公里,則為遠望坑親水公園。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曾於2018~2019年調查評估台灣東北部26條小型溪流,遠望坑溪共紀錄42種原生種魚蝦蟹螺,以生物多樣性位列第二名,並發現台灣淡水魚紅皮書近危物種台灣吻鰕虎,以及黑潮帶上特有種黑紫枝牙鰕虎。其中,有31種魚蝦螺有河海洄游需求,但有25種卻可能受堰體阻擋,僅分佈於最下游的400公尺。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前身為林務局)2020年「國土生態綠網藍圖規劃及發展計畫」中,雖指認田寮洋濕地與遠望坑溪為溪流示範區,有潛力串連山區森林、聚落農田與海岸,但同時指認田寮洋一、二、三圳的取水堰(下稱一、二、三堰)不利魚類通過,在三堰高約2.1公尺的堰體,是阻絕湯鯉、吻鰕虎等魚類上游前進的主關卡。
此外,當大雨將上游的初級淡水魚(指對半淡鹹水,即總溶解礦物鹽每公斤超過0.5公克的水中,具有很少或沒有容忍力的淡水魚)沖下來,台灣白甲魚、台灣石賓等成魚在夏天高溫需回到中上游適宜棲地時,回家的路就受阻。堰體亦使河道過度平整,容易造成旱季地表水伏流,生物受困乾涸河床而死亡;蛙類和蟹類亦常因無法自行跨越水泥壁而受困。
改善工程後洄游生物增加
2023年上半年,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於遠望坑溪三堰與一堰之間溪段,進行設施更新改善工程,包括局部打除水堰保留丁壩、設伏流水取水及輸水設施、設石樑工(以天然石塊構築於河床中的橫向構造物)、施作全斷面魚道(以乾砌石營造一連串階梯深潭單元)、局部打除固床工等。
一年後,民進黨立委洪申翰於本(7)月20日到溪段視察工程成果。現場所見,溪流回復較自然的面貌,打除堰體、重鋪石塊後,溪水在石縫中流動,魚兒在石隙鑽出鑽入,也有不少蜻蜓在水中央凸起的石塊上停留。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保育處研究員方韻如撿起一塊石頭,上面附着兩顆石蜑螺,是為洄游物種,旁邊一點點白色的顆粒是牠們的卵。
根據農水署報告,竣工後的遠望坑溪,施工範圍各區段的水域生物種類均有增加,總計由36種增至46種。而在原三堰上游,則記錄到新增16種魚蝦,其中13種是河海洄游種。
至於農戶和居民最關心的取水或暴雨引發淹水情況,農水署稱,經觀察後,4~6月的平均取水量對比計畫用水量雖有高有低,但均未影響作物生長;而6~8月為遠望坑溪水流量最低的時間,尚未出現枯水情況。此外,遠望坑溪的設計保護標準為25年洪水,當局亦模擬颱風或暴雨下出現洪水情況,確保在使用新工法後,防洪能力不會弱於工程前。
用創新方法治理溪流 最難是溝通
在20日現勘當天,附近居民林錫皇也來到農水署簡報現場,向洪申翰表達對工程的不滿。事後林錫皇亦向記者提供多張工程前居民在堰體「天然游泳池」嬉水玩樂、以及工程後有魚兒大量死亡的照片。
不過農水署在報告中解釋了原因——完工後於去年7月,疑似有居民自行將工圳取水閥全開,導致收成前夕應關水曬田的階段,瞬間取用過量溪水而導致短時間有溪段乾涸,照片所見最多死亡個體為瓢鰭鰕虎。此事亦凸顯出,有必要對取水調控的權限執行有效管控,且未來須加強關注瓢鰭鰕虎的恢復狀況。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工程美學中心組長楊佳寧稱,這項工程最困難的地方是溝通,「把一個人家已經蓋好而且行之有年的東西拿掉,是會受到很多很多挑戰。」在技術上,工程師可以模擬水文水理推算河床會發生什麼情況,但在審查委員會上,所有委員一致不看好,傳統工程人員會假定很多負面狀況,例如輸水設施會取不了水、水管會塞住等,「反正也好,他們就幫我們預告了最糟的情況。」
對工程師來說,自然工法是人做一半、天做一半,把石頭用符合自然原理排放好,等洪水到來,才能「沖出最美的樣貌」。那麼,自然工法是否能應對50年甚至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楊佳寧認為,傳統的混凝土工程也非可完全抵禦大洪水,且在此項工程進行後,水位大概降低30~50公分,反而對防洪有幫助。
此外,工程師還得兼顧觀光需求,「我們希望人可以到溪裡面玩,所以又偷偷把清水的機制做進去……我想要照顧的面向都一次照顧到。」貢寮在北部市郊相對開發程度低,保有很多天然景色,加上新北市農業局已跟在地農民合作推出品牌米,田寮洋濕地又是觀鳥的好地方,甚至附近草嶺古道的山客都可以來溯溪,「這條溪弄好之後,這個地方就很有機會發展導覽路線。」
「(溝通)這件事件我們一路戰鬥的。」楊佳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