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古蹟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植物園腊葉館 特展展出台灣植物研究歷史風華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百歲古蹟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植物園腊葉館 特展展出台灣植物研究歷史風華

2024年09月20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劉祐君報導

昨(19日)歡慶落成百年的台北植物園腊葉館,是台灣第一座專為收藏植物材料而建立的植物標本館,不只忠實呈現台灣植物的探索歷史,也曾是台灣植物學研究的里程碑。如今100歲、身為市定古蹟的腊葉館轉型為展示館,並在2020年獲得台北市第一屆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譽揚獎。適逢百年慶推出的腊葉百年榮光展,展出一系列歷史文件、出版品與當代藝文創作,包括重現植物分類學家廖日京的工作桌景象。

臺北植物園腊葉館昨日(20日)歡慶落成百年。攝影:劉祐君
台北植物園腊葉館本月19日歡慶落成百年。攝影:劉祐君

植物研究不需再遠渡重洋 台植物標本多達56萬餘號

台北植物園內的這棟二層紅磚小樓,當年稱為腊葉館,在1924年5月20日落成。當時台灣已累積近6000種、3萬餘份的植物標本,亟需一個專業存放空間,對採集植物標本的博物學家、植物學家及技術人員而言,腊葉館是他們畢生努力的辦公場所。

從成立最初的3萬份標本中,可以見到1896年東京帝大的牧野富太郎和大渡忠太郎來台採集的植物。1904年台灣總督府殖產局設立「有用植物調查系」,由川上瀧彌擔任主任並進行植物採集,早田文藏分類鑑定後整理目錄,並研究植物的潛在用途。1910年川上與木村德藏、相馬禎三郎及大島正等人,發起並組織「台灣博物學會」,每年約二次的採集旅行,也成為台灣早期植物標本的來源,是當時日本順應西方潮流發展自然史與博物學的痕跡。

臺北植物園腊葉館,是臺灣第一座專為收藏植物材料而建立的植物標本館。攝影:劉祐君
台北植物園腊葉館,是台灣第一座專為收藏植物材料而建立的植物標本館。攝影:劉祐君

腊葉百年榮光展的展品。攝影:劉祐君
腊葉百年榮光展的展品。攝影:劉祐君

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台灣,林渭訪先生就任林業試驗所(林試所)第一任所長。當時認為森林植物地理分布及植物生態與林業關係密切,議定逐年分期赴台灣全島著名之山岳林地實地調查。如:王仁禮、滕詠延、柳榗、鍾補勤、廖日京、章樂民等研究人員蒐集植物園栽植種苗、木材種子及植物標本等,以充實研究與交換之資料。

爾後林試所研究者,持續植物採集、分類研究及植群生態調查工作,在1970年後20年才順利完成台灣國家公園等保護區的規劃設立工作,以及植物保育等級評估等研究。期間研究調查的採集,讓標本數量迅速增加到十幾萬份,因腊葉館空間不敷使用,便在2000年將植物標本遷至座落於三元街的森林研究大樓。目前館藏達到56萬餘號,是台灣最大的植物標本館,也是東南亞植物分類學家必須查閱的重要標本館。

林試所森林生態組的董景生博士也表示,由於植物標本經過乾燥手續後變得易脆,研究者在翻閱標本時容易因震動而破壞標本,於是林試所推出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網站,希望透過科技與掃描技術來保護植物標本,協助研究者能透過高畫素的畫面來研究細微構造,並增加研究者之間的互動以幫忙彼此聚焦。

氣候變遷影響植物多樣性 以標本留存植物來過的痕跡

台灣植物探索史在國內是個冷門的議題,民眾在討論氣候變遷、暖化問題時往往也只聚焦動物。但位於亞熱帶氣候區的台灣,近年也出現許多與植物相關的狀況。

台灣大學植物學博士李瑞宗提到:「與高海拔的植物相較之下,平地植物遭受棲地破壞的問題較嚴重,植物有時在這裡全沒了,另一處也只剩一點。國家植物園的方舟計畫,會去採集即將消失殆盡的植物,並在溫室裡進行培育。」

野外不復相見的植物,至少在植物園的溫室裡還見得到面;再不然,也能在館藏豐富的標本裡一窺其一代風華。

臺灣大學植物學博士李瑞宗為二樓展品導覽。攝影:劉祐君
台灣大學植物學博士李瑞宗為二樓展品導覽。攝影:劉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