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已知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2024年已然結束,再創新高殆無疑義。全世界的焦點因此都放在減碳、極端氣候造成的災害(COP29,2024年11月)及生物多樣性保育(CBD COP16,2024年10月)上,台灣當然不落人後。
當政府、企業和環保人士都跟著響應時,大家不妨換個角度想一下對氣候變遷思考方向的重點和作為,因為自1955年以來,有紀錄、可度量的熱量90%以上都留存在海洋中(水的熱容量比空氣大的多),而且都在700公尺淺的表層海水中(熱水密度較低),海水膨脹加上冰山融化,導致從1992年起,海平面上升每年平均約3.4毫米,在過去十年已加快到4.3毫米,預期10年內還會增至6.9毫米,而且只會愈來愈快。
台灣自詡為海洋國家,同時所有密集的人口和產業集中在只佔全台面積30%的沿海沖積平原上,未來面臨的環境衝擊跟美洲、澳洲、歐洲這樣的大陸國家將完全不一樣,卻用的都是傳統和「從眾」的生態保育思維與作法,你說我們的未來會怎麼樣?
其實,國際間的有識之士大約10年前起,已針對全球暖化下海洋環境生態的變動、保育、管理和生態服務發表許多科學文獻,只是因為不是看的見的議題,曲高和寡,少有人在意。因此特別在這個新年度之始,將其中整合性回顧論文所列出的重要建議,分享如下:
- 對海洋生態變遷的瞭解及保育、管理的態度,需從以往的固定生態模式(pattern)思考,改為過程變化(process)的動態系統思考。從保留原來物種的生態結構(structure)思考,演進到會由不同物種取代的保存功能(function)思考。
從保護固定的空間(space)思考,改成動態時序(temporal)的思考;也就是同樣的空間,會因快速的環境參數變化,而有不同的物種轉換,但期待有類似良好的生態功能。
- 從保留物理環境(physical)的思考,改成以生物需求為主(biological,類似新利基營造)的思考。從以往的預防性(prevention)思考,改成科學性的介入(intervention)思考,以協助生物適應快速的環境變化,這也可看成2.0版的生態工法升級。
- 從對高階生物(Hunter)的採捕或關注、保育,改為對低階生物(Gatherer)的友善與利用;原因是人類利用自然生物資源本就無可避免,但應與時俱進,意義上和以往提倡的海鮮食譜用意類似。
- 從將軟沉積物改為其他基質(Building atop of soft sediments)的思維,變為保留軟沉積物(preserving soft sediments),以維持棲地多樣性及有機能量轉換鏈的流動。從只考慮人類需求的硬體工程(Hard engineering),改成對不同地區、不同生態系,量身訂做的專業生物科學工程及保育(Soft engineering and biogenic protection)
大趨勢的改變將無可避免的重塑現在的海洋生態面貌,但整體而言,海洋生物社群的演變將會對忍受性大、適應力廣、生存週期短,繁殖能力強的物種——同時包括了動、植物和微生物——更為有利,並形成以此為主的生態系統。
了瞭解氣候變遷會造成的海洋生態變化特性及科學上建議的合理面對態度後,就可以來看看台灣現在的問題、處理時應秉持的角度及具體的解決方向了:
首先就是要接受人工海岸和防災設施會取代愈來愈多的自然海岸了,否則,不可逆的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衝擊,勢必使得沿海居民都得成為「水行俠」。
但是不能再只用傳統水工設計的觀念、方式和工法,而需要加入對在地原生生物有利的環境參數來調整、棲地營造,落實生態友善設計,使得生物也能因人類的建設而受惠。其次,設計方法也不能再是天下一家的說會有「人工魚礁效果」,或只是「增加表面粗糙度」,或「增加孔隙溝槽」而已了,需要具體的考量在地原生物種對環境和棲地的各項需求連結,並做出日後成果效益的預測,比如什麼參數對那些生物有益、比例多少等,才能確實達到復育的初衷。
最後如果因為環境的實質改變,不適合原生物生存了,那就應同時加入氣候變遷影響程度的估算,讓這些新生棲地,可以做為海洋暖化、酸化下,其他海洋生物遷移的避難所、過渡區,或是新家,成為協助生物演化速度趕不上暖化速度產生落差時的「人工助力」。
不過台灣現今硬底質海洋生物社群的發展其實面臨了一個更迫切的問題,台大海研所林玉婷博士及單偉彌教授等,在2024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陸源性污染及營養鹽已主導了台灣和附近離島沿海硬底質生態愈來愈走向絲狀藻社群(Turf community),影響力遠勝過氣候變遷及災害事件的因素,這表示就算我們努力尋找全球暖化下,保育和新建設間的互利解方,先得務實的解決眼前難題,才不致又白忙一場。
但是要直言的——這些所有作為的成功機會都是基於誠信收集到的真實環境生態數據,加上最新的科學分析方法和工程界同心協力的努力,一起呈現的「最佳或然率」而已,大自然或許還是有她自己的想法。
參考資料
- Johnston, E.L.et al,(2022) Climate change Ecology 3,100055
- Lin, Y.V.et al (2024)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3,116462
論壇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環境資訊中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