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新任環評委員上任,第7屆環評大會10日第一次召開卻引起環保署與環保團體、媒體記者之間紛爭不斷。環保團體在場外批環評黑箱作業,政府把環評委員當橡皮圖章;另一方面,媒體記者要進場列席採訪環評大會,卻遭主席以內規為由,拒絕記者列席,動用政風處以暴力驅趕,事後環保署並發佈新聞稿表示,對於環保團體保留法律追訴權,且不排除對記者提出告訴。
昨(15)日,由媒體觀察基金會主辦的「環評大會搞戒嚴?資訊公開行不行?」論壇,由資深環保記者薛荷玉、環評監督行動聯盟發言人潘翰聲、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林培杰和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陳曉宜,共同針對環保署於環評大會驅逐媒體清場一事,就法令規定、採訪權限、記者身分與政府心態上探討,究竟在資訊公開法通過之後,政府單位的資訊更透明了,或是更走向戒嚴?
選擇性公開資訊 不是真正的公開
蠻野心足律師林培杰指出,政府有能力、有權力收集與掌握資訊,是運用納稅人所得,由人民賦予之權益,這些資訊是屬於公共財,為何一般民眾、記者不能取得使用?林培杰表示,儘管法務部已經公布了「政府資訊公開法」,然而公務人員的心態卻未能走在法令前面,因而擅自以內規為由,限制媒體採訪,不願將資訊的全貌公開給民眾,而是選擇性的提供資訊。
林培杰表示,環境資訊與金融資訊相當。金融資訊因與民眾切身利益相關,因此政府要求所有的金融資訊應公開透明化,然而環境資訊所影響的民眾利益,未必立即看得見,因此政府在不需面對外部的壓力下,更容易黑箱作業。
潘翰聲更是大力抨擊民進黨政府搞環評戒嚴,根本不能稱為綠色政黨。原本應當是守護環境的環保署,卻動用政風室對付媒體和環評委員,政風室可說是戒嚴時期遺毒人二室的轉型。他指出環保署不斷發出新聞稿,表示要控告前環評委員、環保團體與媒體記者,執政黨意圖將政治問題採取司法途徑,利用國家機器恫嚇人民。
他並進一步呼籲新任環評委員,若不願被稱作橡皮圖章,請自行證明。陳水扁總統日前參觀六輕,表示台塑鋼鐵廠「應有條件通過」,潘翰聲希望新任環評委員不要通過此案,否則跟橡皮圖章無異。
記者為歷史見證 環評大會不應拒絕媒體在場
對於上週周姓記者於環評大會與環保署政風人員發生衝突事件,薛荷玉與陳曉宜皆表示反對環保署動用政風處與警察來對付記者之採訪權。陳曉宜表示,記協絕對支持政府應公開資訊,因為環評為重要會議,除了應對人民公開外,應對媒體公開,以將此重要訊息散發出去。
薛荷玉則以資深環保記者的經驗,說明環保署雖以內規為由,環評大會不對外開放,但是記者採訪權的目的是為捍衛台灣環境,因為環評大會發生的情況,要讓記者進場監督,把實際的情況記錄下來。薛荷玉以北宜高案環評審查為例,當時環評大會主席也以方便因素,拒絕記者在場,不過她當場向主席發表上述言論,表示我們都不希望過去環評審查有委員反對卻強行通過的情況再發生,歷史需要被記錄,因此記者在場的意義分外重要。
關於「政府資訊公開法」: 2005年12月,立院通過「政府資訊公開法」,明訂政府應主動公開條約、法令解釋、施政計畫、業務報告、書面採購契約、合議機關的會議紀錄等,除涉及國家機密、妨害個人隱私及職業機密、犯罪偵查中的事項、政府單位還沒有做成決議的擬稿、或保存文化資產必須特別管理者等,不得公開。 |
不過,記者的分際拿捏很重要,曾有記者將投票環評委員的姓名公布,甚至刊登個人照片,她認為記者不應逾越那條線,除了捍衛自己的採訪權外,保護環評委員也是其職責。薛荷玉表示,她對於新任環評委員仍有相當的期待,並且也將進一步與環保署長陳重信溝通,不應限制記者採訪環評大會。
環保記者對於環境議題特別熱情,陳曉宜表示,記者的角色拿捏應小心,對於環境運動的熱情,應透過手上的筆和鏡頭傳遞出去,莫因參與抗議活動而使問題失焦,因此記者自律是其強調的重點。她也提出記者應運用其專業,在捍衛採訪權和取得政府資訊的方法上,善用軟性力量,達到傳遞資訊公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