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生存危機 保育人士籲阻擋不當開發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中華白海豚生存危機 保育人士籲阻擋不當開發

2007年10月12日
本報2007年10月12日台中訊,陳品潔報導

環保團體希望,將來西海岸可以常常見到中華白海豚全家福。(照片提供:中華鯨豚協會)2007年為「國際海豚年」,根據台灣大學的研究發現,台灣西部海域為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尤其台中縣大甲溪至大肚溪口很可能是其繁殖棲地,然而政府對西部海岸的開發政策,皆是利用自然溼地與填海造陸,對於全球僅剩800隻的中華白海豚而言,不啻是最大的生存威脅。

由中華鯨豚協會、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學研究所、靜宜大學生態系所主辦的第12屆鯨豚生態與保育研討會,10日、11日在靜宜大學進行,有30多位來自美、日、韓、菲、中、紐、台的專家、學者與NGO代表,在會議中分享研究成果,並商討因應鯨豚危機的對策。

台灣西部海岸 白海豚重要繁殖棲地

中華白海豚(Sousa chenesis) 為IUCN紅皮書中保育類野生動物。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香港分會代表波特(Dr. Porter)表示,目前中國沿海只有5個族群,整體而言大約有800隻,分別位於廣東省的雷州、珠江三角洲、福建省的廈門灣、廣東省的三娘灣,以及台灣的西部海域,族群都很小。

由於距離與棲地的不同,中華白海豚的族群很少有交流,基因多樣性低,此外,都深受人類的影響。波特指出,目前的海洋保護區的數量稀少,鄰近國家針對中華白海豚的族群保護,在東南亞有5個指定、14個被提議的保護區;中國沿海則有3個指定和 2個提議的海洋保護區。反觀台灣,我們海洋保護區在哪裡?

從2005年開始,台灣大學生態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鯨豚實驗室研究團隊,展開中華白海豚之棲地與分佈調查,確定中華白海豚分佈在台灣西部海域,從苗栗縣到台南北部沿海一帶。研究團隊發現,牠們通常1-6隻叢集出現港口、河口,若是外傘頂洲沿海,甚至可發現一次聚集達20隻以上的現象。

在台中縣大甲溪至大肚溪口沿海、外傘頂洲北部沿海以及嘉義布袋沿海,更發現嬰年期的個體與其他成員共游,團隊成員林健洲認為,「上述海域可能為中華白海豚繁殖與育幼的棲地,在保育上極為重要。所有海岸開發計畫,應審慎評估對中華白海豚棲地所造成的影響。」(更正註)

填海造陸 犧牲保育 開發贏了嗎?

在沿岸海域活動的海洋哺乳動物,深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美國西北漁業科學中心(Northwest Fisheries Science Center)的柯立爾博士(Dr. Collier)長期研究虎鯨發現,居留型虎鯨體內積聚的多氯聯苯(PCB)含量甚高。這些虎鯨的生理機能受多氯聯苯的影響達50年以上,可能與多在沿岸海域活動,受到人類活動影響最深有關。

中華白海豚常出現近海的淺水區域,正是居留型的物種。鯨豚是海洋哺乳動物,生活史長,是人類作為環境的指標,同時在基礎食物鏈上扮演關鍵性物種的角色。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楊瑋誠的研究報告指出,人類的活動可能是影響鯨類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這些不健康可能和人畜共同傳染病有關。根據他研究顯示,「鯨豚的疾病和死亡事件,可適時反映出海洋生態環境是否受到危害。這些危害可能潛在許多影響人類和其他水中生物的健康的因子。」

開發對海岸生態環境有2大影響,第一是棲地消失,其次是棲地切割。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家揚提到:「若要進行生態復育或經營管理,必須檢視開發案能否與該生態環境的特性共存。如果完全悖離,那再多的復育和經營管理都是枉然。」他以占地3600公頃彰濱工業區為例,彰化外海位於東亞、澳洲水鳥遷徙線,用水鳥最重要能量補給站1/3的精華區潮間帶,來交換廠商進駐率不到40%的工業區,並附送海岸線快速變遷危機、海岸沙漠化帶來的呼吸疾病致病風險、與海岸漁業生態資源萎縮,蔡嘉揚問:「這樣的開發贏了嗎?」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鐘丁茂表示,台灣中西部海岸大規模的生態破壞多來自政府政策,整個西部從北到南都是政府的開發案。從中部沿海依序看來,從竹南衛生掩埋場既焚化廠、通霄火力發電廠、台中港臨港工業區、台中港、台中火力發電廠、彰濱工業區、台塑六輕麥寮工業區、雲林離島工業區、台南市科技工業區、以及今年7月宣告終止的濱南工業區計畫等等,皆是利用自然溼地與填海造陸,無一不是破壞,這還不包括之後的工業污染對農、漁民造成的損害。但政府大興工程的種種破壞,卻聲稱是積極推動二氧化碳減量、保護溼地的政策,鍾丁茂指出,這完全是矛盾的政策。

鐘丁茂強調種種破壞導致海濱底棲生物帶量減少,也影響過境鳥的覓食、繁殖與生存,破壞海岸生態對於中華白海豚的保育一定有影響。他沉重呼籲:「關心鯨豚保育的專家學者人士們,為了鯨豚保育和我們的下一代,應挺身而出譴責不當開發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