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溼地在唱歌:城市的生態復育手冊》序
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是水生及陸地生態系統最精采的過度地帶。由於兼具陸地和水生生態系統的特點,溼地也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地區之一。根據1997年英國《自然》雜誌評估,全球生態系統每年的生產價值是33兆美元,其中全球的溼地系統價值每年是14.9兆美元。後來,「拉薩姆會議」(Ramsar Convention)在2002年評估溼地每年的生產價值是15兆美元。然而,溼地的重要性可能不只這些,溼地除了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外,還提供許多直接和間接價值的服務。
隨著都市擴張、國際經濟的成長,導致全球暖化與溫室效應日益嚴重,14年來全球消失約10個台灣面積大的溼地。溼地雖僅占全球面積不到5%,卻足以提供生態系統約25%的淨生產力,而且對於淨化水質、涵養水量和調節洪氾等,發揮了重要的功效。在全世界積極保護溼地的同時,「創造溼地、回復溼地、保護溼地」,已經是台灣刻不容緩的工作;但重點是,要如何營造?又要如何復育?一般大眾如何參與溼地的營造?溼地營造又有什麼具體可行的理論基礎?《聽,溼地在唱歌:城市的生態復育手冊》在台灣「溼地營造」實際上的需求下而誕生。
《聽,溼地在唱歌》的特色是特別強調「城市溼地」的重要,並以最新的「溼地生態廊道」理論為中心思想,運用範例解釋如何透過「水」和「綠」的環境元素,探討如何將各個溼地串連起來,改善溼地野生動植物遷移和棲息的「生活品質」。前3篇介紹全世界的溼地環境、台灣的溼地環境,以及高雄市溼地廊道的營建歷程,編寫方式簡化了許多溼地瑣碎的專有名詞,帶給讀者視覺清新和諧的感覺。在景觀尺度上來說,依照「全世界—全台灣—全高雄」的圖像概念,納入溼地歷史和地理的縱深。此外,第4篇特別介紹國外著名案例,作為國內溼地的參考;第5篇介紹溼地觀察和營造的簡要方法,在書中描述哈佛大學「景觀生態學之父」理查.佛爾曼博士(Dr. Richard Forman)的生態廊道理論。
期許成為共生永續的城市
8年來,高雄從港埠河川建設乃至城市美化與市民美學習慣的啟發,歷經數次空間革命與城市再造,所樹立的城市美學已成典範,「溼地生態廊道」展現出耀眼的生命力。高雄市從漸步摸索與不斷克服爭議的過程中,蓽路藍縷的將溼地一一呈現出來,不僅成為活力充沛且生機盎然的美麗場域,也啟動高雄生態城市建構的脈絡。高雄以行動實現「溼地生態廊道」,將公園、綠地與溼地的串連,使高雄跳脫「工業」印象,蛻變為「友善生態」的城市;其不僅是都會難尋之生態綠廊,也是市民與動植物得以快樂成長的大家庭。
傳遞溼地對地球永續之重要性,啟發民眾以正確的觀念及心態接近溼地,《聽,溼地在唱歌》讓大家共同認識埤塘溼地在台灣的發展。首先在「我們為什麼需要溼地」中,從全球氣候變遷、雨量變異、都市不斷擴張等等負面因素,造成全球生態危機為開端,深入淺出地介紹溼地的類型,藉此引出溼地的價值及重要性,以及現今溼地復育所遭遇的困境。台灣近年來都市擴張、農業耕作及聚落的轉型,導致溼地減少,「台灣溼地的過去.現在.未來」本篇介紹台灣溼地發展演進,完整呈現台灣從北到南的溼地計畫,並深入探討台灣溼地減少的原因及政府推動的溼地營造對策。
分享高雄市府團隊與台灣溼地保護聯盟及社區居民,實際參與城市溼地復育、維護的經驗與熱情,「城市溼地典範在高雄」是由高雄市工務家族中,默默耕耘的同仁所撰寫,在字裡行間,感受到平日與堅硬土木為伍的夥伴們,柔情感性的一面;樸實的筆觸,將共同逐步踏實完成的夢想,點點滴滴記錄下來,作為見證,也是珍貴的傳承。另外,本書也專篇介紹世界各國著名的城市溼地,包括有英、美、日等國著名的溼地計畫,從大型溼地國家公園到都市間小型溼地,其維護管理機制,可供政府、民眾等參考借鏡。最後,從科學理論、景觀生態學、生態工程營造等觀點,呼籲民眾一起參與溼地的復育及維護,提升保育自然與永續資源的多元價值,重現台灣多樣豐富的溼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