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管處調查及監測研究報告 龍坑海岸 發現3新物種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墾管處調查及監測研究報告 龍坑海岸 發現3新物種

2007年11月23日
摘錄自2007年11月22日中國時報恆春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龍坑海岸是墾丁國家公園內重要的生態保護區,墾管處為了保育龍坑海岸資源及監測生物變遷,在此海域進行調查及監測研究,以棘皮及軟體動物為主,21日召開期末審查會議,共記錄棘皮動物6科10種,及軟體動物19科58種。

龍坑海域潮間帶無脊椎動物數量多樣豐富,不過附近常有大型油輪貨輪經過,秋冬季節風浪強勁,偶有事故造成海域汙染,例如90年1月的阿瑪斯號貨輪事件。此計畫便是追蹤生物數量變化,提供墾管處在進行保育及長期監測生物變遷時的參考依據。

經調查研究後,發現龍坑海域優勢生物,包括梅氏長海膽、黑刺星海參、大駝石鱉、星笠螺、鱗笠藤壺,而記錄的棘皮動物有6科10種,軟體動物有19科58種,其中2種墾丁新記錄物種,為寬口岩螺及斜屋頂筆螺;大型節肢動物共44種,「尼科巴石茗荷」為台灣新記錄種。

研究也作出建議,龍坑海岸仍有當地漁民採拾螺貝,像台灣蠑螺、黑刺星海參,破壞當地礁岩地形,墾管處及墾警隊應要管理;阿瑪斯號事件後,此海域無脊椎動物相已恢復,應建立此區生物量化資料,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