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1月03日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文字整理:陳誼芩、黃苑蓉
時間:2007年12月26日下午2:00
地點:非政府組織(NGO)會館
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指出,一直以來台灣的政治生態讓我們的環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政治惡鬥、財團掛鉤、利益分贓,讓許多法案胎死腹中,也讓許多預算倉促通過,更讓許多開發案予取予求。2008年,台灣的下一步該怎麼走?選舉在即,民眾如何發揮力量,成為台灣環境的把關手?
綠黨表示透過選制的改變再加上選民理智的判斷,小黨在國會中成為關鍵少數,是個轉機。綠黨承諾若能在國會取得席次,將扮演資訊公開的角色,公佈所有密室協商過程,讓國會透明化;另一方面也採取資源共享的方式,撥出7成政黨補助款成立社會運動基金。綠黨中執委溫炳源認為,民眾可以透過多元的選舉制度,發揮更大的力量,決定台灣環境的未來。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助理教授蘇惠珍認為,民眾也可積極參加說明會表達意見,以治水預算為例,民眾可提供主管單位專業審查委員名單,並建議對生態有益的工程方式,消極的作法,則是要求立法院凍結預算,重新檢討第一期計畫,勿倉促實行。
台灣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盧道杰則以自然資源管理的角度,看原住民「共管」與「自治」的議題。他指出,政府應該務實思考原住民族參與的議題;另外,他也看見政府對於自然資源保育的企圖心,但卻未能將「文化」列為保育重點。
綜合上述與談人對2008台灣國土資源保育與管理的前瞻,均涵蓋了「人」的元素,也透過對話,激發出對於「民眾參與」多元的想像,期望未來人民能夠真正成為發聲的主體,不要再當任憑政府、財團宰制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