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談到「環境」議題,大多想到的是「生態環境」,腦中浮現的是水土護育、氣候變遷等,但是,3年多來,我在一間富有理想、擁有獨特風格的嘉鼎資本管理集團工作。我們關心的層面,則是「投資環境」(包括人心)的健全,以及隨之而來,投資對於「生態環境」的影響。
過去很長的一段時光,我們透過各種方式,正式會議、線上聊天室、小茶館泡茶…,一起討論出組織的使命、願景、價值觀。明確地堅定了「做對的事」,是我們從事資本管理的原則。
綠色尖兵小檔案 環境關懷概述: 關心「投資環境」,與同事一起成立協會,辦刊物、向下扎根,到各大學社團分享正確投資觀念。與關心「生態環境」,與文魯彬先生、顏美娟女士合辦論壇,談「暖化」;分享實用又讓人喜愛的知識,例如「綠色資本主義」。喜愛遊山玩水,與同事共組「鐵雄大車隊」,騎著自行車,體會台灣之美。 |
什麼是「做對的事」?
我認為這個世界,其實是豐足的,足夠所需。將焦點專注在投資行為中,每一個過程的良善、正直,那麼,所希望的,會自然而然地出現。不需像電影《華爾街》那樣,精明幹練的冷血人士,犧牲他人、以競爭為樂、內線交易。也不需欣賞《安隆風暴》裡的安隆企業,由一群聰明又投機人士組成,內部以相互鬥爭為文化,塑造假象、拉抬股價。
《華爾街》、《安隆風暴》之所以在世界上的多數角落發生,是因為面對金錢,多數人心中存有深深的恐懼,害怕不使用激烈的手段,無法獲得,也害怕失去,以為活著就是一場零合遊戲。作為一個有選擇自由的人,不需選擇投資任何不欣賞的企業只為賺錢,因為,那樣的財富,不是由「對的原則」而來,就算得到,也是短暫。
對的原則──從行為來看
投入的是「長期資本」,而非那些大量湧入金磚四國、新興國家的「熱錢」、「游資」。
熱錢過度流竄,充其量只是炒熱市場的熱度,對於企業個體、經濟體的長遠發展,其實沒有幫助。反而是一有風吹草動,就以上百億元的規模,大舉湧進、撤退,造成經濟發展的隱憂,形成投資環境的暖化。
我們透過討論,跳脫主流社會的認知,進一步地探究資本管理的本質,是一種「助人」,也是一種「互助」:幫助的對象,是由人所組成的「企業」──會成長、變化的有機體,對世界形貌產生最大影響的無數顆引擎。
挹注長期資本到真心覺得很棒、很值得欣賞的企業(無論市場上當時是否看好),無論是雪中送炭、或是幫助它成長得更茁壯。這個過程,有點像是栽樹:將種子播下,耐心地等待它發芽、茁壯。也像「父母心」:父母不會因為孩子一時的成績不好,將他「打入冷宮」,反而會以未來的潛能,期待他將來的成長。
對的原則──從選擇的企業來看
必須是令人欣賞的企業----策略、執行、創新、經理人的品德、對員工的關懷,以及在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個層面,都有令人欣賞的特質,或是未來更加精進的潛能。
在這部份,目前國外(尤其是美國)企業表現,的確在很多層面,值得台灣企業參考。像是「鋼鐵公司在煉鋼過程中,如何運用科技降低碳排放」、「保險公司如何發展嶄新的思維,為保戶、甚至幫助政府機構,推動更棒的醫療服務模式,增進社會價值?」
企業唯有在上述表現,值得期待,才能稱的上是具備「永續條件」。長期來講,也一定是和股價表現,息息相關的。
我也相信,財富的累積,應該是本身價值觀的實質展現。如果企業、或任何組織,透過投機、掠奪環境的資源來致富,是不對的;那麼,上述行為對於個人來說,也同樣是不對的,無論對環境的破壞,是有形,或無形的。
會有這樣的想法,是看到台灣這幾年,博達、力霸…等企業經理人,枉顧股東權益的事件,不斷發生,我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台灣這幾年來,因為投資而受害的人數,已達200萬人以上,而損失金額,更高達2000億元以上。看到這樣的數據,實在讓我感到心痛!因為這些數字背後,不知代表有多少家庭的經濟安全和心靈平靜,受到嚴重波及!?這是很嚴重的狀況,可是似乎沒有人有好好去關注過!
勤組讀書會、編刊物 為投資環境累積資本
我們於是以平時讀書會深讀的《第五項修練》一書的「系統思考」,分析整個投資環境的問題所在,發現其根源在於,大多數人缺乏正確的投資認知和思維;卻又對於財富的累積,過度渴望,造成短視近利、急就章,才會讓市場上,熱錢過度流竄,市場淺碟化。也造成了不良的企業經理人,有可趁之機,得以運用各種刻意包裝的形象、虛假的股價走勢,引誘缺乏正確投資觀念的人。
所以,我們公司裡的幾個人(尤其是同事嚴傳凱,出力最大),號召社會上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成立了社團法人「中華投資環境策進會」。
大夥一起編輯《純正投資》刊物,也利用空閒,到各圖書館的讀書會、大學證券研習社,跟大家交流宣導「投資和投機的不同」、「做投資決策真正應該留心的指標是哪些」等重要觀念。還有不少大學生,也和我們變成了朋友,平時,還會透過MSN,交換彼此對於投資的看法呢。
這些都為我們的投資環境,累積更深厚的資本,不可或缺的能量。(待續,將於3/19刊登)
【相關連結】嘉鼎資本管理集團網站
*如欲訂閱嘉鼎資本電子報,請寫信給作者:nelson@mfn.com.tw,並註明是「環境電子報」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