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貿與環境-給候選人的備忘錄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兩岸經貿與環境-給候選人的備忘錄

2008年03月21日
本報2008年3月21日,廖靜蕙綜合報導

2007年6月3日自由時報報導,福建廈門市大批群眾上街示威,要求當局取消台商陳由豪在海滄投資區興建生產有毒化學品對二甲苯(PX)的化工廠。顯示中國民眾環保意識抬頭,開始關心預防性環境保護。此事件絕非單一事件,以往為尋求低廉勞工以及環境條件而前進中國的台商,必須面對這個現象。選戰進入24小時倒數,兩組候選人膠著於兩岸經貿政策攻防戰,並以一中共同市場為決勝點,然而中國投資勞工、環境與社會條件正在改變,台灣總統候選人必須面對。

以往中國在環境要求、勞動工資的標準極低,在此條件下,生產市場價格低廉的產品;相較之下,台灣各項條件較為嚴苛、技術成熟、人力昂貴,製造出來的產品價格較高,造成市場不公平的現象。兩岸經貿一定會對台灣的經濟和環境造成衝擊,也是台灣總統候選人必須面對之議題。

兩岸經貿需對話機制

兩岸經貿目前最欠缺的是對話機制。台灣與中國友善而對等的處理貿易相關事務,尋求合適的發展模式。目前兩岸大多為事務性的合作,例如兩岸罪犯遣送;而經濟貿易要複雜的多。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認為,兩岸有可能在WTO的架構下,進行兩岸經貿對話。

即使是處理經貿議題,卻不能忽視其他相關的因素。以前面所舉陳由豪廈門設廠事件,顯示貿易事務的多元性。WTO已成立「貿易與環境委員會(Committee on Trade and Environment, 簡稱 CTE)」,「為臻永續之發展,確認貿易與環境措施間的關聯性」並且「對是否需要修改多邊貿易體系相關條文提出適當之建議,惟所提之建議必須與多邊貿易體系所揭櫫之公開、公正及不歧視原則相符合」,試圖調和貿易與環境二者,這也應為處理兩岸經貿的備忘錄。

一中共同市場 採何架構

蕭提「一中共同市場」,其概念源自於歐洲共同市場。共同市場的觀念是人員、貨物、貨幣流動的自由化,歐盟的結合,確實使得各國的差距減小,但台灣和中國是否能在政治上平起平坐、齊頭並進、彼此互惠,仍有疑慮;或歐盟提出「社會憲章」防堵自由化的弊病,這些都未見說明。

林子倫舉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美國、加拿大及墨西哥簽署了關於三國間全面貿易的協議,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美國因此引進大量墨勞,導致美勞失業;而勞工高密集產業,也移至墨西哥等,而產生美國國內一些負面影響。檢討的結果,即因兩國的社會、環境的面向未被考量。一中市場下,能否成為第二歐盟模式或需歷經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陣痛,實需更多的條件陳述與內涵說明。

台灣高耗能產業移轉中國大致底定,未來進駐的可能性極低,台灣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轉型。中國對於環境議題的關注加深,在人大也有呼籲調整高耗能產業的聲音。中國在環境保護、勞工人權上逐漸抬頭,並也逐步落實於法令。自2008年元旦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也造成台商回流台灣或遷廠至越南。要談兩岸經貿,就必須面對中國的改變。

兩岸經貿離台灣這麼近,台灣必須面對的現況,無論兩方總統候選人採取何政策,皆須妥善認知調整兩方在經濟貿易、勞工、農業、人權、環境保護的差異,才有契機。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