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如自然淨水器 讓臭水變清溪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濕地如自然淨水器 讓臭水變清溪

2008年04月04日
摘錄自2008年4月4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台北縣長周錫瑋說,台北縣從96年起,分3年時間在大漢溪、淡水河等流域,施設20座人工濕地,計畫20座濕地完工後,可達到總面積達320餘公頃、每天處理30萬噸民生污水目標。

周錫瑋說,施設人工濕地不僅為縣民增加遊憩新綠地,減少河川污染源,濕地群自然淨化系統運作時,完全不需耗費能源,復育植栽還能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來到綠地遊憩的民眾看見政府帶頭落實減碳,關懷暖化議題,也會思考如何以個人力量減緩暖化,讓美好環境永續發展。

以鹿角溪濕地為例,樹林地區生活污水流經鹿角溪自然淨化系統後,每年可消減大漢溪流域327噸生化需氧量(BOD)、295噸總懸浮固體(TSS)及118噸氮系營養鹽(臭味)等三大污染源,消減率最高達到七76%,流出濕地注入大漢溪的水質均低於相關放流水水質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