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上空電離層 密度有明顯震盪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四川上空電離層 密度有明顯震盪

2008年05月17日
摘錄自2008年5月16日公共電視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除了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的影像外,2006年所發射的福衛三號,也發現到,這次大地震發生前,四川上空的電離層平均密度,突然降了一半,外界認為,可能是地震前兆。

2006年成功升空的福爾摩沙衛星三號,一年多來負責收取太空中大氣和電離層的資訊,在這次四川大地震前後,研究團隊發現四川上空的電離層密度有明顯的震盪。

電離層的擾動一直是地球科學界研究地震前兆的重要指標之一,這回四川大地震觀測資料顯示,四川省汶川縣方圓一千公里上空的電離層,從4月27號到5月6號,平均密度為每立方公分120萬顆帶電粒子,而在五月七號到11號,驟降到60萬顆,同樣的在去年九月七號規模七點零的恆春雙震,福衛三號也觀測到相同現象。不過學者和氣象局都強調,地震前兆的研究還沒真正成熟。

預測地震是相關研究科學家最大的夢想,動物的遷徒、地震雲、電離層擾動、地下水變化、地震波速度,科學家們不放過任何可能的研究,不過地震預測難度高,短期內還是得靠老天爺多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