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魚卵採捕管制 今年總量300噸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飛魚卵採捕管制 今年總量300噸

2008年05月19日
摘錄自2008年5月18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為保育飛魚資源,農委會漁業署首度總量管制飛魚卵的採捕,今年全國只能捕300噸,作業期間到7月15日止,漁民出海須填寫漁撈日誌,總量到達即禁捕,違反者可處3萬元到15萬元。

過去我國的飛魚卵產量曾達7、800噸,最近幾年嚴重銳減,2年前漁業署曾規劃明年起要禁捕,但與專家學者、漁民討論後,希望有更多科學證據與資源調查後,再做決定。事實上,鯨鯊也是在逐步減量7年後,才從去年11月起禁捕。

飛魚卵通常用來做成飛魚卵香腸、壽司、涼拌等美食,但國人吃得較少,8、9成外銷日本,去年的產值約4000多萬元;全世界僅中國、台灣、印尼等國漁民會捕撈飛魚卵,主要外銷日、韓等地,由於魚種不一樣,台灣沿海飛魚卵品質比印尼好,較受市場青睞。

不過,宜蘭大學動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陳永松指出,飛魚是食物鏈的低階魚種食物來源,如果過度利用,影響食物鏈上層魚類的族群數量,「牽一髮動全身」。

事實上,像飛魚這種初級餌料生物,應儘量不要利用,魚卵最好也不要採捕,因為保育較低階食物鏈生產力,反而能提供更多高經濟價值洄游性魚類的產值。

一般認為,濫捕飛魚卵將影響台東達悟族捕飛魚的文化傳統,陳永松解釋,現在漁民集中在東北角至龜山島一帶作業,這裡的飛魚與台東的大型飛魚並不一樣,還好台東漁民沒有捕飛魚卵的習慣。漁業署表示,漁民捕飛魚卵至少有20年的歷史,但吃整條飛魚,則在地方政府大力推動「飛魚季」後,才趁觀光之便大啖海鮮。

地方漁會基於保育海洋資源,願意配合,但也希望政府想辦法解決中國漁船跨界濫捕的情況,基隆區漁會總幹事謝藩東說,中國採捕飛魚卵數量比台灣還多好幾倍,通常是一整個船隊、幾十艘漁船,台灣根本不能比。漁業署則表示,未來將透過兩岸協商解決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