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一直對地球生態系造成的深遠影響,農業本身,就是最明顯的例子。若發展「永續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不僅可維護生物多樣性,還能餵飽全世界、維持農業生計,並促進全人類福祉。
因此,聯合國將2008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訂為「生物多樣性與農業」:保護生物多樣性,確保世界糧食安全」(Biodiversity and Agriculture--Safeguarding Biodiversity and Securing Food for the world),便是要突顯這個重點。
自1960以來,農業產出已經增產了超過160%,但人口的成長卻超過2倍。在面對餵飽全人類的挑戰下,農民與農產品製造業已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並同時減少了貧窮。然而,隨時糧食貿易的發展,耕地持續擴張的結果,也造成部分生態系統的功能衰退,並危及生物多樣性的平衡。
如果糧食的生產要能跟上人口增加的速度,而又不破壞生態系的維持,我們必須現在就開始改變,廣泛的採用永續農業的耕作法。農業政策制定者與消費者,也需要為此盡一份力,因為他們的決策會影響到農夫是否具有足夠的動機採用永續農法來生產。而教育消費者「他們所選擇的食物會造成什麼影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份。
唯有人類能夠創造出永續農業的系統,能夠保持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功能,我們才能為全世界的人類提供足夠的糧食,並保證資源能後讓後代永續利用。
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物種、生態系統等三個層面,它是農業系統的永續性、生產力以及回復力的基礎,也是人類生存所倚賴的生態系的構成要素。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各種作物與家畜的物種種源,以及他們基因之間所存在的變異。遠從人類開始農耕開始,農人們就使用了豐富多樣的物種與品種來增進收穫,並在農耕的過程中,一代代的改進農作物的性狀,選育出許多不同的優良品種。然而與此同時,人類也改變了生態環境,現今全球約有25%的土地被人類的農業系統所利用。而隨之而來的新挑戰是,人類要如何管理這些農業系統,用什麼方法來讓這些資源與生態系統功能能夠永續發展。
農業挑戰的嚴峻事實:
在現今農業大幅擴張、人口大量增加與農業技術的濫用下,人類已對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造成危機。生物多樣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喪失。過去50年中,土地改作耕地的數量超過了以往的兩個世紀。60%的生態系統服務因人類活動而日趨惡化。
最近與氣候變化相連的極端氣候事件,導致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先生所說的,由於「新出現的饑餓人群」而出現「世界新饑民的面孔」。小麥、玉米、稻米等基本主食的價格再創新高,全球糧食儲備量處於歷史的最低點。由於氣候變化,靠雨水灌溉的農業產量到2020 年可能下降50%。正因為如此,根據聯合國糧食計畫署的說法,「糧食緊缺已成為世界面臨的最大危機」。鑒於市場引發的危機,糧食計畫署發起了歷史上的第一次特別緊急呼籲。到2050 年,全世界要為9 億居民提供糧食,人口總數較今天增加了50%。人類的三分之二生活在城市而不是在農村,正如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雅克‧迪烏夫指出的,規模不斷擴大的城市很快會有150 個規模趕上紐約。城市面積雖然僅占地球表面的2.8%,但住戶卻使用地球75%的自然資源。
永續農業的目標:
節約使用水、土地、養分與種種自然資源,或利用幅度不超過資源可自然恢復的程度,以利資源的保存。
經營生物多樣性,讓生物資源可持續下去。例如,在農地的規劃使用上,維持部分空間來保存農作物的近親野生種源。
讓農業對外圍環境的衝擊降到最低,以維繫住生態系統服務,包括減少化學物的使用,特別是不可再生使用的物質,盡量少用,讓周邊環境的衝擊降到最小。
【延伸閱讀】
生物多樣性公約主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