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省錢省工 海線颳流行風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再生稻省錢省工 海線颳流行風

2008年07月23日
摘錄自2008年7月22日自由時報大甲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2期稻作播種,海線地區種植再生稻風氣再起。農友表示,物價上漲,再生稻省錢省工,每公頃約可收成7千斤稻穀很划算;大甲農會雖不鼓勵種植再生稻,但指出,經農友研究目前再生稻的病蟲害等防治確有大幅進步,不輸原生稻。

最近2期稻作開始插秧,但大甲、大安及外埔等地卻有很多農民利用1期稻作收割後的「宿根」栽培「再生稻」,大甲農會表示,今年再生稻的面積比往年增加很多。 農友表示,再生稻無需翻土整地、重新插秧,可節省許多成本及人力,經過這幾年不斷研究,每公頃收成高達7千斤,與良質米每公頃生產8千斤相差不大,甚至換算後還比較划得來。 

農友指出,早期再生稻的栽培因農友不懂施肥技術,容易衍生黑尾浮塵子、褐飛蝨等病蟲害,造成血本無歸,加上產量較少、稻穗成熟度不一、米粒太小等,未符合公糧收購標準,但最近肥料等價格上漲,種植再生稻每公頃可節省整地、秧苗、插秧等成本約2萬7500元,加上省工。大甲農會表示,再生稻的品質雖然逐漸趕上新種稻穀,但為了提升稻米品質,農會並不鼓勵農友種植再生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