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院區有三種綠色景觀,一種是被修剪得低低短短的草皮,一種是草皮上高挺粗壯的樹幹,只有抬頭才看到葉子的樹,當然還有一種小花圃,有景觀,沒有什麼生態意涵。怎麼來增進綠色生態美感,促進同仁品味、生活品質,又能減碳,增加生物多樣性?由此,二年前(2006年春天)引發了在基因體研究中心附近營造森林之舉。
院區森林營造特色:多層次、原生種、小面積、美感
有健全的結構,森林生態系才能產生有用的服務功能。院內這片森林的營造主要根據南港一帶原生林或天然次生林的結構特色加以種植促成的。所有生命的能量主要來自陽光,各類植物對光有不同需求,例如高大喬木樹冠位於頂層,而其樹下則為耐陰的小喬木或喜陰性灌木或草;又同類物種因需求相同而競爭光能,形成高生產力的多層次立體特色。簡單地說,整個空間上,植物都因其適性而能有效地利用光能,因而生命力旺盛。然而光被層層疊疊的植物截走了,林蔭下不透光,給人陰溼暗黑的感受,大家不習慣而害怕,是以營造的森林面積不要有太大縱深,但仍要有生態廊道的連續性。這樣,要讓同仁有安全感及美感,又要讓樹呈現森林舖陳,此種多元的考量正是院內復育森林的最高指導原則。
管理:協助復育基地上森林之成長
以下是二年前整地、種樹苗、營造森林初胚之後,今年春第一次(2008年5月)的施肥除草之工作記要。
復育營造過程為先決定在基地上要保留哪些適合該地且已長高大的植株。其次在這基地上種上標的且將來可長成大喬木的小苗,並依樹種生長的習性(如向陽、背陰等),栽種於基地不同角落。所選用的小苗,生長狀況要求嚴格,不僅是原生種,而且是實生苗(由種子發育而來,因此保有主根),又最好是盆栽苗(並非由苗圃斷根而來)。而後逐步砍除早期人們種的不屬於此地天然林相的植株,如竹子、阿柏勒、黑板樹、印度橡膠樹等。
枯木截裁後可堆置在森林復育基地邊緣,讓森林區與鄰接的草皮區有所間隔,產生不一樣的視覺感覺。保留森林內部枯木是為了反映森林生態系中枯木存在的功能,譬如提供鳥類築巢。北側人行道旁的姑婆芋維持在離人行道約50公分之外,一來與行走區做區隔,二來做除草管理的界線。
1. 指標喬木苗之標定與照顧
森林營造是長期作業,營造的過程中,常常要站在不同角度來觀看,讓它們看起來多層次,有點小森林雛形的味道,漸次引導發展到我們預期的方向。
重要的指標喬木的小樹苗如果長不起來的話,森林底下層次也很難建立。為讓它長得快一點,要施肥並把樹根周圍雜草除掉。草是可以用機器割的,只是樹幹基部周圍要用人工除草。樹還小,施肥要領為洞穴施肥,在樹幹基部周圍多挖幾個洞穴,大約四個,至少兩個。同一種喬木之間,可以讓它們競爭。比較有希望長大長美的樹株呈直立狀且有頂芽,這些要標記,特別施肥、照顧;但是不要施太肥,太肥植株也會死掉。又牽牛花等攀藤類要拔除,以免妨礙喬木的成長。
2. 大自然播下的樹苗
凡是大自然播種的喬木樹種,像柳樹、山芙蓉、桑樹,已出現在基地北側,暫時讓它們生存,等到過一段時間,它們稍長大了,分布太密的時候再來疏伐。不清楚是不是喬木樹苗、感到像是,就先留著,以後,覺得不適當,再把它除掉。相同地,有些喬木類的小樹在樹蔭下長不大,待適合移植的季節(冬春季節)再來搬動。
3. 受損大樹的照顧
西南側大榕樹的生態服務功能之一是有誘鳥作用,樹下陰性植物不少,感覺上已經有森林的味道,但因緊鄰建築物,風切力很大,已經受風害而長得不對稱了,需要多加照顧。為了讓這傾斜的榕樹能平穩地生長,可用竹管或塑膠管,內填泥土,導引氣根形成支撐根。直的支撐根比較有力量,往側邊長的,反而沒有支撐的力量,選擇直的氣根做導引,否則颱風吹襲會造成樹幹更加傾斜,而且容易傾倒。斷掉的枝幹要修剪,不過,因為發芽季節(早春,3~4月間)已經過了,不能強剪,今年就讓它先長出來,待冬季再做修枝。已經枯掉枝條則可以鋸掉。
4. 森林物質的傳遞-食物網的建構
復育的標的物,不只是森林的植被,還要有動物,期待將來有喬木能大到藍鵲可以在上面築巢,而藍鵲的食物也能在森林底下建構出來。林子底下,落葉漸漸分解成養分,土中就會有動物如蚯蚓、蟬的幼蟲、金龜子的幼蟲(俗稱雞母蟲);林間要見到蝴蝶,二年前栽植時,就已種了蝴蝶的食草及蜜源植物。魚木是端紅蝶的食草,而魚木要在光線充足之處才會長得好,陽光最多的地方是在森林基地最外側或者最南邊。台灣馬蘭,花很漂亮,是特有種,大概再過兩個月左右開花,是枯葉蝶的食草。水麻,是細蝶的食草。
饅頭果樹的樹下要常年留著野草,不要清除得太乾淨,因為草叢可維持土壤的潮溼,以利黑翅蟬若蟲的生存(其根是否提供蟬若蟲的食汁有待深入研究)。黑翅蟬每年五月梅雨之際,有陽光的清晨,鑽出土壤,爬在草葉上羽化;黑翅蟬清晨羽化時,在薄翅還沒長硬,飛不起來之前,雜草提供隱密躲藏的地方,不然一下子就被鳥、蜥蜴吃掉了。因此,4~6月饅頭果樹樹下周圍2~3公尺的範圍內得維持較密的草叢或灌叢。
5. 不適植株的砍除-分階段進行
竹子不屬原生林相,是早年居住於院內農家栽種,然而,不能一下子全部去除,須分階段砍除。先砍竹桿的部分,留下竹叢頭,以免水土流失。待竹筍出來,再砍竹筍,一步一步縮小竹子的擴張。待水土保護住了,於必要時,用怪手把竹叢樹頭清除。
阿柏勒也不屬於自然林相,也是一步一步砍除,因為我們仍需利用它遮光的功效來保護它樹蔭下的原生小樹苗。先疏伐一部份樹冠層,天際上空弄出個破洞,一來讓陽光照進來,由土地公自然播種、育苗,二來讓物種自然競爭而形成多層次成長態勢。
鬼針侵略性太強,雖然是蝴蝶很好的蜜源植物,但妨礙其他植物的生存。另外,像鳳仙花等外來種,也是擴張性太強,應儘可能的除掉。這些入侵種,每次除草時都得清除,在這樣強力地管理下,可望抑止它們的擴張。又北側靠近人行道的通草受到周圍姑婆芋的競爭而生長不順,那幾株姑婆芋應移除。
6. 戶外研究設備的景觀美化
森林復育基地的東南側液態氮分裝場的設施高大而突兀,此處景觀需要美化,可用藤類遮住。但分裝場圍籬是鋼鐵架,夏季吸熱,植物難以攀爬,解決方法是在其外層以竹籬或木架圍繞,讓植物爬在竹、木上。
7. 林間步道與解說資訊
森林貴在多層次,高高低低且蜿蜒曲折有致,複雜卻又和諧。為讓同仁得以欣賞自然之美或透過學習而有美感經驗,隨著喬木的長大,未來會營造一條容易觀賞的步道,讓同仁享受柳暗花明的感覺,讚嘆大自然造化之功。在適當的空間,也會佈置解說資訊,講解森林的消長、森林的多層次、森林的多樣。
勤勞健康最好
院區內正在基因體研究中心旁復育的這片小森林有其學術的原理基礎及可操作性,驗證在目前小森林基地上,雖然樹苗還沒有長得很高,但至少已有三層結構了;而人文館南側亦即將有「森林生態園區」步道設施及回復森林的計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假以時日必然成林,重點是同仁能否從院內進行中的實例享有美感,往後,更擴及同是地球生命的一員而樂於付出愛護環境的行動。
※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中文電子報1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