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奧運看胡同興衰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從北京奧運看胡同興衰

2008年08月11日
本報2008年8月11日,實習記者王郁萱整理報導

北京魏染胡同;圖片來源:http://www.beijing.gov.cn北京是中國歷史的古都,走入北京城信手拈來隨處都是故事,而漫步在胡同巷中更令人感覺像是一頭撞進北京昔日的風華中,難怪有人說「胡同四合院是北京的靈魂」。然而古城北京在中國追求現代化的腳步中,卻是悲喜交錯,胡同四合院的存續更是命運多舛。

近幾年來北京為奧運所作的諸多準備更突顯了此種矛盾,此種衝突除了發生在為舉辦奧運的北京外,更換湯不換藥的在世界各處上演,從北京奧運除了一睹中國外,更應展望世界與自身環境,進一步獲得深入思考的空間。

北京胡同的興衰不單只與北京政府為奧運所作的準備有關,更宏觀的要從整個北京城追求現代化過程所造成的結構性問題來探討。

在北京發展腳步日益快速的時代,整個北京城的現代化與商業化程度讓古城北京既有古色古香的一面,卻也有現代化的新面貌。一個現代化的北京是許多北京人所驕傲的,然而城市發展的過程無法避免的也同時帶來一些負面的結果,例如「城區角落」的出現。

邊緣化的「城區角落」 流失的北京文化

北京小報房胡同;圖片來源:http://www.beijing.gov.cn/所謂的「城區角落」主要是指在一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市區內現代化水平相對落後、都市管理相對薄弱的局部地區。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北京城區角落調查」指出在這類「城區角落」中通常存在著環境髒亂、周邊社會資源缺乏、基礎設施不足、老舊危樓集中、居民收入偏低且教育水準較低、人口老化等等許多問題。

「城區角落」可說是社會、經濟、人口結構變遷共同作用下的產物。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京城開始現代化的腳步,且速度愈來愈快,北京內城人口開始不斷外遷。北京政府先後改造了王府井、西單兩個傳統商業區,且建設了金融街、東方廣場等新的經濟據點,這些地區雖是確保了其商業中心地位,然而高度商業發展的王府井等地卻也相當程度失去了老北京的韻味。

的確,現代城市的本質總有如此冷靜無差異的雷同。反觀過去同樣作為傳統商業區的前門、大柵欄地區和其他地區則保持舊貌,結果北京城中的某些地方在激烈競爭中逐步走向衰敗,並成為相對弱勢族群的聚居地。

在此種都市化不平衡發展的情況下,城區角落的治理問題遂浮現。然而由於許多的「城區角落」屬於須受保護的歷史文物和歷史街區座落地,因此整治此類地區的問題還牽涉到北京文化存續的問題。這使得許多「城區角落」的治理無法比照一般老舊窳陋地區,可單純藉由拆除重建了事。

這種角落在北京四個內城區均有分佈,最典型的就是留有大量珍貴胡同的崇文區的前門街道和宣武區的大柵欄街道轄區。不幸的是目前這類型的「城區角落」正遭受到許多破壞。

拆遷經濟 一場胡同的大災難

2001年北京取得2008年的奧運主辦權,對中國政府的意義可想而知。北京政府為此希望在北京打造最優良的硬體設施,以風光舉辦奧運,因此近幾年來幾乎舉「全市之力」進行「城市改造」,然而建設的開始卻也是北京胡同災難的開始,胡同文化正在迅速凋零,因此並非所有人皆樂見此種建設的繼續進行。

北京知名的民間胡同保衛者華新民在部落格寫道「在北京,每天都在銷毀中華文明曾存在於地球上的證據。昨天還在的果郡王府,拆了。昨天還在的曹雪芹故居,拆了…。明天,一切將繼續下去。直到銷毀一切證據。我想聽見有人喊停,但我聽見的是沉默。」

北京胡同;圖片來源:http://www.beijing.gov.cn有人甚至將此種搗毀具歷史意義的文物以換取建設的行為戲謔地稱做北京的「拆遷經濟」,座落精華地段的胡同拆得越多,作為北京經濟重要支柱的房地產業就越發達。同時,拆遷戶的安置問題也成為很大的社會問題,在這些必須搬走的住戶中,除了原來在外面有房子的家戶外,其餘的多半只能在外面租房住,原因是房價太高,而拆遷補償費根本買不起新房,儘管倒貼勉強買了房子,生活水準卻不得不下降。是以拆遷戶不是造成民眾「打遊飛」(胡同街坊們把居無定所之狀況稱作「打遊飛」)就是因拆致貧。

此種「拆遷經濟」除了導致老北京最具特色的胡同四合院邁向衰亡的歷史文化層面外,更隱含極高的社會成本,因此社會反對的壓力以及要求政府保護胡同的聲浪漸漸出現,這些來自民間的聲音以及保護方式,正在通過民間途徑運作和推廣。

在各方努力下北京胡同議題目前已受北京政府關注,然而解決方式仍偏鬆散的局部「文物」保護,而非「文化」保護。胡同文化不只是建築,生長在其中的人與社會結構更是胡同文化的核心,然而這些活古董卻正高唱著搬遷悲歌。

華新民從小在北京胡同中長大,他認為所謂的「保護」不應只針對某一條胡同或某一座四合院,而是整體的北京文化,她說「沒有了沉澱著千年故事的胡同和大量個性不同的四合院建築,單單保住哪座明清院落,那不叫文化保護。」另外,在大柵欄一帶生活了幾十年的中國記憶論壇總執行人張金起與「中國記憶北京拍記隊」的朋友們在無法力挽狂瀾下選擇用30多萬張照片記錄下北京近千條胡同巷。

他們認為奧運的遊客不只是想看奧運,同時必定也想一睹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然而中國政府為了辦奧運而喊出的「新奧運、新北京」口號卻正好與此目標背道而馳。這些珍愛老北京的人清楚知道:奧運會結束,然而北京記憶的傳承與中國文化的永續不能也不應該有結束的一天。

真正的進步 北京奧運的省思

北京胡同的商店夜景;圖片來源:http://hanweb.capnet.com.cn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不論是現代中國或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甚至是已發展的西方國家皆曾造成許多不可逆的遺憾,從而得出的寶貴經驗是:從被夷平的歷史古物上建造起的高樓大廈與現代城市並不能算是真正的進步。事實上世界上有許多歷史古城皆成功的保存歷史文化風貌,同時也使居民享有高度現代化的生活環境,這顯示現代化與文化保存是不必然相衝突的。

人類發展的概念早已超越狹隘的經濟層面,各界對環境的意識也日益升高,不光是針對環境的自然面向還有環境的人文面向,而北京的胡同存續問題不帝是環境的人文面向。北京政府任何一輕忽的態度都可能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失,不只是中國人或北京人的損失,更是所有嚮往老北京胡同文化的人的損失。

如今舉世皆在觀看北京政府是否仍要繼續停留在「重經濟指標、輕社會進步,重物質成果、輕人文價值,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福祉,重審批、輕管理,重建設、輕監管」的階段,或是願意對北京僅存少部分的舊胡同採取更負責任的態度,不光是對此代人的負責,更是對後代子孫的公平。

除了北京之外,任一發展起步較慢的國家或地區都應該痛定思痛的思考此問題。「發展起步較晚」這個傳統上被視為劣勢的因素或許反而可轉變為一種優勢,這樣的國家或地區事實上擁有更多的前車之鑑,惟要將此種劣勢轉為優勢尚需要相當的政治決心以及更多更強的共識與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