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3日,北京正式獲得2008年奧運承辦權。全中國大陸人民的歡天喜地其來有自—對急遽發展且曾遭拒的中國大陸來說,奧運彷彿開啟過去中國大陸被西方列強緊鎖的大門。
這道門自清朝之後便被船堅炮利卡得死緊,直至90年代初鄧小平改革開放、大陸新一波民族主義開始發展,中國大陸才緩緩踏出新的腳步。這波改革帶動的新民族主義和近代以來民族主義雖有連續性,但卻有些微不同。
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鄭永年撰寫的《大陸新民族主義對其臺灣政策的影響》一文指出,「富國強兵」是中國大陸近代民族主義的主題,而當代新民族主義除了繼續追求富裕之外,更要在國際社會表現富強。
經濟崛起,連帶改變中國大陸在國際政治舞臺的位置,同時也改變大陸民族主義性質,這種大國崛起的氣勢,通常會使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逐漸變強。根據零點研究調查公司(註一)(Horizon Research Consultancy Group)2003年在北京、廣州和上海三座城市所作的調查指出—居民認為中國大陸是她們最喜歡的國家,占53.6%,法國和美國分別只占6.3%和6.1%。
與「五四運動」的民族主義相比,「新民族主義」表現對現存體制高度認同,卻也認為自己的國家必須在國際事務發出不同聲音、於世界政治舞台爭取更多權力及權益。
根據明慧網2002年8月20日刊出的《中國大陸人的民族主義情結》一文分析,目前中國大陸官方與民間對新民族主義並無統一觀念:官方定位為愛國主義,主張「人民既然愛國就應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民間則表現為呼喚中國大陸要強大、要反對美國和西方國家主宰世界。
過去中國大陸官方意識形態主要由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簡稱共社集愛)四部份組成;它曾在1949年後的一段時期鞏固並強化中國大陸的一黨專政,但歷史結果及社會變遷可看出這種意識形態的失敗。
因此,中國大陸若要維持政權,勢必要修補官方意識形態,以繼續維繫其合法性,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即成為最佳選擇。只要觀察2008北京奧運會的各種宣傳,不難發現中國大陸正利用中國大陸人民對社會轉型的期待,透過媒體不斷塑造必須團結,以及奧運之於中國大陸的重要性。
因此,中國大陸取得奧運入門票,舉國上下自然難掩發自內心的歡欣雀躍。畢竟,奧運早已不再是奧運,對於正朝資本主義邁進的中國大陸而言,這張入門票不僅來得巧,也來得好。
綜觀歷史上以奧運養奧運、挖掘奧運商機的國家不在少數,也透露為何世界各國總是積極申奧。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首次由私人企業組織以完全商業化的方式運作,獲得前所未有的經濟效益,盈利2.22億美元;1988年韓國漢城奧運會則為韓國建築業、製造業及第三產業分別創造了21億美元、22億美元、13億美元的產值;2000年雪梨奧運會最保守估計獲利也近10億美元。
奧運商業化的濫觴 南韓漢城奧運 漢城取得1988年奧運主辦權的過程雖然波折不斷,但最後卻成為推展運動外交的典範與奧運商業化的濫觴。韓國的體育部展現野心,在政府背負鉅額外債壓力下,仍主導投入9億美元經費,55%用在硬體建設,45%用在投資軟體。並且靠奧運徽章使用權利金、紀念幣、奧運獎券、彩券、郵票、入場券發行,與選手村、記者村轉售,合計收益達30億美元。 德國柏林奧運 在歷史的評論,柏林奧運被稱為「第三帝國化妝舞會」,希特勒不惜任何花費,以最豪華選手村招待四千多位各國運動員,蓋了最奢侈運動場及觀禮台,並且首次舉行聖火在各國傳遞活動,成了現代奧運規模濫觴。 日本東京奧運 東京當時是世界人口最多的首都之一,位於本州南部,東臨東京灣,也是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了迎接奧運到來,日本擴建體育場館等其他設施,其中包括 7萬5千多個座位的東京國立明治神宮體育場,與12個其他比賽場館,耗資近30億美元,對日後主辦奧運的國家樹立一個難以超越的高標,也為未來追求更華麗 的奧運競逐戰拉開序幕,更為往後窮國必須舉債才能辦奧運埋下惡種。 |
「奧運」的涵義就此複雜。與其說奧運代表「打破種族、民族及國家的界線,並以團結、和平、友誼與進步為宗旨」,毋寧說「現代」奧運所展望的,是「奧運」二字隨之而來的國際形象與商機。
伴隨20世紀世界史的發展,政治與權力入侵,純然的運動競技理想,老早質變成國家集團間的抗衡。也就是說,奧運存在國與國間的利害關係。奧運再不是單純的體育競爭,更具備提升國家形象的功能,君不見在運動場上奪牌的選手,總喚起該國人民對國家的優越感與認同?
儘管如此,奧運似乎仍有其「堅持」。國際奧委會公開揭示:環境、運動與文化為奧運精神的三大支柱,強烈要求承辦國必須達到此目標。而世界各國也希冀藉由重大賽事的壓力,意圖扭轉中國大陸過去對世界潮流如環保、人權等充耳不聞的行為。也因此,「奧運」二字在中國大陸聲稱「體育不該與政治掛勾」的當頭,依舊逃不開摻入政治味。
這些要求,對近幾年著重工業發展的中國大陸來說,確實為一大挑戰。尤其中國大陸為了煉鋼所造成的空氣污染,早成為全球氣候暖化變遷的一大幫兇,其所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威脅,在在引發國際社會與環保團體強烈抨擊與質疑。儘管如此,中國大陸政府絕不可能放棄奧運,因而即便北京是歷年來奧運主辦城市空氣品質最污濁的,中國大陸政府仍挺直臂膀允諾:「我們會改善!」
申奧時,北京市政府與中央政府一共提出20項改善市內環境的承諾、撥款122億美元作為改善工程資金;2005年 11月,北京奧委會也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註二)簽訂包含避免空氣、水及噪音污染,承諾提供對環境友善的運輸系統及造景、固體廢棄物將妥善處理、積極推動環境意識宣導等協定。「我們要一個綠色奧運!」中國大陸政府這樣對世界喊話。
然而,2008年8月8日,奧運日即將來臨,中國大陸是否實踐了當初申奧承諾?又或許更直接且確切的提問是—「綠色」,是否能被「打造」?
註一、中國大陸頂級調查公司之一。並且通過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State Statistic Bureau)認證、可為國際客戶進行調查的首批企業之一。
註二、1973年1月正式成立,為聯合國系統內負責全球環境事務的牽頭部門和權威機構,總部設在內羅畢,在歐洲、北美、亞太等設有6個區域辦事處,在布魯塞爾、紐約、開羅和日內瓦設立有4個聯絡處。該規劃署的宗旨是促進環境領域內的國際合作,並提出政策建議;在聯合國係統內提供指導和協調環境規劃總政 策,並審查規劃的定期報告;審查世界環境狀況,以確保正在出現的、具有國際廣泛影響的環境問題得到各國政府的適當考慮;經常審查國家與國際環境政策和措施 對發展中國大陸家帶來的影響和費用增加的問題;促進環境知識的取得和情報的交流。
※本文節錄自《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 不同夢想 》一書,不適用網站CC授權,如欲轉載請洽玉山社。
※作者部落格: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