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為了農業和工業的發展需要,池塘和灘塗等濕地被直接改造成旱地。此外,不斷水電專案的建設截斷了上游來水,造成了下游濕地萎縮甚至消失。
春節期間,從筆者家鄉沂蒙山區農村傳來一個好消息:為解決農田灌溉難題,市政府專門下撥5萬元經費打井。地點選在當年的「澇窪地」上,那裡曾經是一片濕地,上世紀60年代末還種植過水稻。然而遺憾的是,專業打井隊從4月份動工,向地下鑽了200公尺後,依然不見地下水的影子,到5月中旬不得不以失敗告終。
曾經的「澇窪地」,而且常年土壤濕潤的地方怎麼也打不出水來?鄉親們對此大惑不解。這得從上世紀80年代初說起。土地聯產承包後,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以前敲鐘下地總也幹不完的活,農民積極的調動起來後,莊稼活很快就不夠幹了,土地遂顯得緊缺,那些「澇窪地」就成了農民待墾的「荒地」了。 他們深挖排水溝,並從遠處運來沙土堵住泉眼,再墊上厚厚的土,濕地變乾了,村子裏多出了幾十畝耕地。這個消息不脛而走,周圍村莊紛紛仿效。僅僅幾年功夫下 來,村子裡的大小池塘「蒸發」了,季節溝渠也整平了,河道兩邊的天然植被也被砍光種上了莊稼和楊樹,就連幾百年保留下來的墳地,也被平整成了耕地。總之,村裡能夠存點水的地方都被整成了平地,在城鎮周圍的土地則被瀝青水泥封閉了。鄉村土地多了,但濕地消失了,乾旱的天數多了,連地下水也打不出來了。
在全國範圍內,鄉村濕地的消失更加怵目驚心。在北方,河北省過去50年來濕地消失了90%,即便僥倖存留的濕地,八成以上也變成了污水排泄場所;陝西關中一帶30多個縣,幾十年來消失上萬個池塘。在南方,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水域面積從最高4000平方公里減少到 不足50平方公里。因濕地消失,乾旱幾度由北方轉移到魚米之鄉的江南。2007年,鄱陽湖大旱,湖畔城市上千萬人遭受飲水危機。乾旱、半乾旱區濕地狀況更不容樂觀。內蒙古阿拉善盟,由於上游地區大量使用黑河水資源,進入綠洲的水量由9億立方公尺減少到現在的不足2億立方公尺,致使東西居延海乾枯,幾百處湖泊消失。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因上游大量開荒造田,造成下游350公里的河道斷流,羅布泊、台特馬湖已乾枯淪為沙漠。
關於鄉村濕地消失原因,很多人非常輕易地將其歸咎為氣候變化等自然原因。全球變化,降水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對濕地造成危害,尤其在乾旱半乾旱地區。但是,人為因素造成的鄉村濕地消失也不應忽視,在大部分地區,濕地消失的誘因中,「人禍」甚於「天災」,主要表現在:
第一,圍湖造田、圍海造田、填塘造田,直接將濕地改造成旱地。由於土地緊缺,分佈在鄉村的各類濕地(池塘、灘塗、湖畔)就成了攫取的對象。1958 年「大躍進」期間,湖南省對洞庭湖實施「圍湖造田」,大批農民遷到湖區,建立了許多大壩,圍堵湖水,將歷史上的「八百里洞庭湖」變成「三百里洞庭湖」。有 「千湖之省」之稱的湖北省,「圍湖造田」使湖泊不斷減少,萎縮後的湖泊已基本喪失了調蓄功能,水旱災害面積逐年增長,由上50年代平均每年46萬多公頃增加到80年代的170多萬公頃。
在海濱地區,由於土地資源更加緊缺,人們「圍海造田」的熱情至今依然不減,上海、浙江、廈門等地紛紛發佈政策,向大海要土地。江蘇省鹽城市原有582公里長的海岸灘塗濕地,目前只給丹頂鶴等野生動物留下了尚不足50公里海岸線的「核心區」,其餘全部人為開發。原來一望無際的灘塗濕地,現被各種化工廠、造紙廠、養殖場、曬鹽場所佔據。一些被江南淘汰的化工、印染、造紙企業紛紛「搶灘」江北灘塗濕地,給這裡的自然生態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第二,水庫截斷了上游來水,造成下游濕地萎縮甚至消失。中國是世界上建設水庫最多的國家,截至2006年底,中國有水庫85874座。上游建立水庫後,下游水源則被迫切斷,只有上游不需要水時才考慮放水。這樣,以自然河流為重要水源補充的下游濕地就面臨乾枯威脅,那些乾旱半乾旱區的濕地受害更嚴重。在甘肅石羊河上游,有8條支流上修建了10座水庫,導致下游的民勤縣用水極度緊張,「民勤將成為第二個羅布泊」的傳言不脛而走。
第三,建造大型水壩加劇了下游濕地萎縮。中國建造大型水壩高達2.2萬個,占全世界大型水壩總數的45%,也為世界之最。儘管針對大型水壩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尚存在各種爭議,但是,上游建立大型水壩後,由於打亂了上下游水流平衡,下游濕地銳減卻是不爭的事實。黃河小浪底水庫運行後,下游河床下切,同流量水位降低,造成濕地面積減少,其中開封以上河段淺灘、嫩灘、低灘濕地消失明顯。同時期遙感資料顯示,1997年黃河下游自然濕地面積為724.3平方公里,2003年減少到651.6平方公里。長江三峽大壩建成後,下游水位降低,與湖面形成較大落差,湖內的水直接流到長江裡去了。2006年7~8月份,長江上游部分地區出現建國以來最嚴重旱情。
第四,超採地下水,造成濕地消失。由於乾旱、上游水庫截流、水污染,地表水已經不能滿足人類的生存或者奢侈需求,在水資源利用上,人類將目光盯上了幾百公尺甚至幾千公尺以下的地質水。目前,海河流域地下水超採面積近9萬平方公里,占平原面積的70%。同時,由於過度開發以地下水為主的水資源,濕地迅速消失。地處「九河下梢」的天津市,當年濕地面積占總面積的40%,如今濕地僅占7%。「華北明珠」白洋澱,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出現7次乾澱,時間最長的一次達5年之久。另外,過量開採深層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天津市區最大沉降已達3公尺左右,其中塘沽區已有8平方公里沉降到海平面以下。
第五,嚴重水污染造成濕地報廢。濕地具有一定的水污染淨化能力,但是,濕地的這種功能是有限度的,污染排放超過其環境容量就會對濕地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我國7大水系均遭受了來自工業廢水的污染,其嚴重程度依次為: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和長江。山東省境內的小清河曾因水質清澈而得其美名,如今這條河流因污染成了名副其實的「小黑河」。僅在小清河的濟南段,就分佈有排污口110個,有8家重點企業直接向河內排放工業廢水。為了逃避排污責任,某著名造紙企業竟發明了在50公里外另闢「污徑」的做法。其廠區風景如畫,然而,50公里外的小清河水成了「醬油水」,臭氣沖天。
濕地被譽「地球之腎」,濕地萎縮大大降低了其調節氣候、調蓄洪水、淨化水體的能力,並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澇災害,同時導致野生動植物喪生家園。中國鄉村濕地消失已經演變成為巨大的生態災難,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鄉村生態環境的退化。搶救鄉村濕地,我們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