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07日
作者/攝影:廖運志
隨著深度增加,陽光穿透進入海水中的亮度也隨之遞減。在深度接近千米之處已經是完全的黑暗,沒有任何的陽光可以穿透至此;然而在到達完全黑暗的深層水域以前,有一層光線微弱的朦朧區,視覺的適應與特化在此便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部分生物擁有更為靈敏精良的視覺,另一部分卻走入視覺退化的演化胡同。無論最終為何,這些生物都是歷經長時間的適應與演化的結果!
盲鰻:全身具有軟骨且口部無法像一般魚類自由開合,屬於較原始的魚類。退化的眼睛(如下圖)使牠們必須依賴敏銳的嗅覺來辨識食物的方向。以死亡後沉降至海底的魚類等動物屍體為食,偶而會吃掉漁民剛捕到的漁獲物,因此對漁民而言,是個麻煩人物!
盲鰻頭部及其退化的眼睛
盲鼬鳚:是非常稀有的深海底棲性魚類,眼睛已完全退化。
擬海螯蝦:棲息於深海泥沙底質,退化的眼睛隱藏在頭胸甲前端的額角基部。
爐眼魚頭部及眼睛
爐眼魚:屬於底棲性深海魚類,紀錄深度至少超過1000公尺,最深記錄可達4163公尺。由頭部之特寫可以清楚看到,眼睛已經明顯退化並包覆在類似皮膚的組織下方,此淡黃色皮膚組織是否具有感光的功能仍具爭議,問題是,在這完全黑暗的環境下,視覺真的有其作用嗎?(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