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生物的感覺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深海生物的感覺

2008年10月21日
作者/攝影:廖運志

隨著海底深度增加,光線也隨之遞減。在此黑暗中,深海生物的視覺作用已受到嚴重的限制,此時觸覺式的感知能力扮演絕對重要的角色!而發達的嗅覺則讓雄性鮟鱇魚在茫茫的深海世界裡,尋覓到佳人芳蹤;當然,對許多底棲性生物而言,食物的味道比起任何的感覺都還要美妙!

鮟鱇魚:在黑暗中尋覓配偶是件困難的任務,雄性鮟鱇魚利用發達的嗅覺,可循著雌性鮟鱇魚所釋放的化學氣味游去。

深海狗母:又可稱之為三角架魚,為了適應深海底的軟泥底質,深海狗母利用腹鰭與尾鰭下方特別延長的鰭條當作支架,將身體架高而不至於陷入底泥之中。不善游泳的深海狗母平時潛伏海底,利用胸鰭鰭條向前方伸展開如一組小型天線,感知周圍水體的微細振動,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獵物游近加以捕食。

深海鰩:扁平的胸鰭交錯著側線管,可用以感受水流及水壓的變化,協助在黑暗的海底探索。

蝦類 (頭部):頭胸部細長的附肢上形成許多細毛,以來回不停掃動的方式過濾水中食物,並且可以藉此增加在水中的浮力。

  

魴鮄:頭部及全身披上像盔甲般的骨板構造,可保護身體不被傷害。口部附近的觸鬚延長且具有許多小絲狀構造,表面密布許多感覺細胞,藉由鞭狀觸鬚掃動海底底泥以搜尋食物。

鴨嘴鰻:不尋常的上、下頷上可是密布著感覺細胞與細齒,當獵物輕輕觸碰時即迅速閉合,輕鬆享受豐盛一餐!

銀鮫(頭部):又稱為兔子魚,是鯊魚的近親。如怪醫黑傑克的怪臉,則是由負責感覺的側線管所圍繞,幫助在深暗海底尋覓食物。

※ 即日起,本文作者廖運志於海洋大學舉辦「被日光遺忘的神秘國度」深海生物攝影展,供人一窺在迥異的壓力與溫度下,地球上會出現何等特異的生命型態!詳情請點選此處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