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環境紀錄短片:四草記事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2008環境紀錄短片:四草記事

2008年12月08日
製作團隊:楊曼瑜、吳采諭、陳欣怡、池文傑、柯智仁、楊子欣、廖逸凡、陳宛均、吳欣穎、李麗霞

四草記事;圖片來源:我們的島編按:在臺灣各種環境大小事每天都在發生,許多人希望透過媒體的報導,讓社會大眾知道,讓政府重視,進而能夠產生改變,但是環境的議題有時很難吸引媒體的目光,「環境事,自己拍!從拿起攝影機,開始認識自己的家鄉土地!」是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舉辦第一屆環境紀錄短片徵件的主要用意,希望透過攝影者的雙眼,看見更多的環境故事,也讓更多的人關心這塊土地。

這次影片徵件,「我們的島」選出了6部影片,將從11月24日起連續六週,在「我們的島」節目中播出,每部環境短片,都呈現出感動人心的樸質美感。

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我們的島」節目將會持續舉辦環境紀錄短片徵件活動,鼓勵大家拿起攝影機,紀錄身邊的環境故事,更希望透過您的雙眼,一同關懷這塊土地。

台南古地圖;圖片來源:我們的島過去五年,我們這群生態調查者,接力式地,紀錄了台南四草每個月水鳥的變化,紀錄了工業區成立後環境的改變,認識了許多漁民,也更加了解這片土地。

台南四草溼地是台灣西海岸南端面積最大的溼地,由古台江內海淤沙而成。河口、防風林、漁塭、溝渠所形成的天然和人工溼地,吸引各種生物定居在四草,組成生命力旺盛的溼地生態。其中包括數以萬計的水鳥,有每年遠道而來的候鳥,也有世代守護家園的留鳥。

四草地區的傳統魚塭採用「淺坪養殖法」,這是一種配合四季運行,符合自然法則的養殖方式,秋末為傳統魚塭一年內最後一次收成的季節,大批過境鳥與冬候鳥也恰好在這時抵達。

漁塭示意圖;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農曆年前後,天氣逐漸回暖,新一年的養殖工作即將開始,漁民反覆地將海水引入魚塭又加以放乾,讓池中生長適合的藻類與無脊椎動物。這時,冬候鳥已經儲備好體力,悄悄褪下冬衣,換上漂亮的繁殖羽準備離開。春天時又有一批北返的過境鳥從南方而來,在台灣暫時停棲補充能量,接著繼續往北的旅程。

   四草漁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四草溼地候鳥過境;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停留在這的夏候鳥和留鳥則開始繁殖了,如東方環頸鴴,在魚塭邊的土堤、工廠預定地的裸露地,以及礫石地上鋪設簡單的巢,孕育下一代。魚塭裡,紅冠水雞也在水車上築好了巢,和小鷿鷉成了鄰居。這些水鳥能與漁民和平共處,彼此間相安無事。

四草漁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然而不管是和平相處或人鳥對峙的畫面。如今,這些熟悉的場景都逐漸隨著傳統漁塭的式微而消失。民國83年,四草地區因為面臨工業區開發,設立了野生動物保護區。雖然保留了部分溼地,但因為周圍工業區填土墊高,讓保護區成為相對低地,區內水勢在棲地工程完成後上升,適合小型鷸鴴科水鳥的淺灘棲地大量減少。原來在四草濕地數量眾多的小型水鳥,如今只能仰賴傳統的淺坪漁塭為渡冬棲地,隨著傳統養殖漁塭的式微,這群水鳥面臨自然和人工棲地都逐漸消失的窘境。

四草漁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由於多數人並不了解水鳥的生態,水鳥棲息地往往被誤認為荒地,因此成為人類經濟開發時首先被犧牲的環境。傳統漁塭式微,工業區林立,過去滿池水鳥的盛況現已極少見,水鳥減少的速度讓人憂心。

傳統與現代,自然保育與經濟開發不該永遠對立,只是需要更多尊重與傾聽才能找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