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布農文化上佔有重要地位,古代人類作物的研究,小米可能源自黃河流域,同時也是南島語族最重要的民族植物,布農族重視小米而發展一系列農作歲時祭儀,訪問所得,小米種類仍可追溯的相傳有八種,kaivun是指葉子邊緣長滿芒刺、種子外殼特別堅硬的;果實白色、米穗末端無芒的叫做kaluvungal;莖葉比其他種類高大,果實皮紅肉白滋味鮮美的為lepunot;米穗短小的品種稱為mantteiong;果實帶淡紅色的為mitsilan;最為潔白的稱tokulatasal;外殼佈滿絨毛,果實呈青色的是toual,還有一種同樣青色,但葉子更粗大的是tsinkaval。(霍斯陸曼‧伐伐 1997、2008)。越重要作物,一個族群相對發展更細緻認識與稱呼,布農族語言裡,還生長耕地上的小米,稱madoh,採收捆綁成束後,叫做tapath,木杵去殼後的小米,叫做tilas,是已可直接下鍋煮成熟飯。
為了農耕順利,族人隨著天地變化、四季運轉,展開以小米為中心的歲時祭儀,從開墾祭、拋石祭、播種祭、播種終了祭、甘薯祭、除草祭、趕鳥祭、收穫祭、封鋤祭、進倉祭、新年祭為止,每一個祭典,緊緊與人間行事相繫。傳統布農年曆,以小米為主,標示不同歲時祭儀,成為布農族特殊的象形文字,祈求精靈力量讓小米豐收,更發展各種儀式祭典甚至禁忌,同時流傳舉世聞名的小米豐收天籟。
布農社會的歲時圍繞著小米成長而推移,彼此組織成員的關係,更因小米的勞動和共享,串連起隱藏卻含括廣泛的網絡,將大家緊密相繫,甚至發展「同吃一鍋小米就是一家人」的概念,超脫血緣(精靈傳承hanidu)影響。布農族將同吃一口灶dasdupaning煮食小米的人視為家人,最明顯例子,即是部分布農族地區,婚入女子依習俗得先在夫家穀倉起居一個月,這段期間內,只吃夫家的豬肉和小米(新嫁娘吃的小米飯,特稱為palufs-anun),只有歷經這步驟,新成員才擁有被接納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