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叢林智慧:獵具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布農叢林智慧:獵具

2009年02月10日
作者:董景生、黃啟瑞、邦卡兒‧海放南

布農傳統狩獵儀式。圖片提供:許嘉錦攝

狩獵的各種武器並非能用金錢買到或買來即可使用,許多必須親自動手,獵具的製造同樣得經夢占程序,事前夢見享用甜美甘藷、有人共飲美酒、部落親戚贈送配刀,或夢見整理好的苧麻線團、夢見奮力博殺敵人,另外如果許多人聚集屋內懷念英勇祖先等,這些都屬於好的夢兆,表示所製作的武具,將獲得dihanin賜福,狩獵將無往不利。但若是夢見摔角輸了、財物遭搶奪、住屋無故起火、遺失的東西遍尋不著,這些則指凶夢,所製造的武器將無法取勝敵人和聰明動物。

獵具一部份屬於手持武器,包括各種不同山刀、長矛、弓箭、火槍等,是出獵最重要憑藉,過去布農沒有鐵器,17世紀後逐漸與外人貿易傳入,山(獵)刀通稱haili,一般概分有柄山刀navul、無柄山刀、以及匕首suhnun等,布農使用的刀身鐵器多由外界打造,有柄山刀的刀柄和刀鞘屬於消耗品則由使用者自製加工,通常選取堅硬細緻的樹木材質製作刀把,適合的樹木有白臼、掌葉楓、烏心石等樹種,至於刀鞘,則選用質輕易於雕刻之材。

無柄山刀通常在手把部位由鐵器一體圈成套筒形,可直接套住削尖木棍,釘住固定後作成長矛使用;至於匕首平常則收置於外出胸袋,狩獵過程,獵人有時須與野獸近身搏鬥,尤其受傷山豬或臺灣黑熊撲擊,情勢通常危急致命,面對眼前生死交關,可能只剩近身匕首,能在千鈞一髮之際逃脫致命危險。山刀若依長短區分,通常短而寬厚的用來砍劈樹枝,作為柴火,長而細薄者,則專砍山田雜草,通常也用在農事勞動上。套上木棍固定的無柄山刀,前述可作長矛baungan使用,獵人用長矛刺死受陷的獵物,當然有時長矛也用來採收愛玉子之用。

布農族最早的弓箭busul傳說,始自兩個太陽的射日故事,適合製作弓身的材料,根據經驗以七里香和梅樹莫屬,這兩種樹木均堅韌卻富彈性特質,彎曲時不易龜裂,雖然梅樹是後來引進栽培,但在布農語命名,梅樹busul banaul,即為弓busul之樹的意思。至於最適合作箭的植物,則非玉山箭竹talum不可,生長在陽光充足坡地的玉山箭竹,採收粗細均等,經反覆火烤校正,枝幹挺直天生即是最佳箭材。在過去鐵器還未傳入的時代,箭鏃是取大葉溲疏或山漆製作,後來改以粗鐵釘打磨,弓弦方面,則以苧麻繩最為適合。一把獵弓完成,必須經將來的使用者拉張測試,好的弓無論硬度跟韌性,都應與其匹配,如此使用時速度變快,某些時刻也不容易因雙手顫抖而失去準頭。年輕獵人一旦擁有屬於自己的弓箭,會藉由善獵長輩的點酒祝禱,祈求未來每次都將順利射中獵物,弓箭對獵人而言,等於就是第二生命。

◎ 本文選錄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出版之《走山拉姆岸――中央山脈布農民族植物》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