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2月17日
作者:董景生、黃啟瑞、邦卡兒‧海放南
古老山林對布農獵人來說,是廣大教室,裡頭蘊藏無窮知識,而優秀的獵人其實是飽學的博物學者,毋須動物星球和探索頻道教學,也不曾修讀生態學分,就只根據從小追隨長輩耳濡目染,長大後憑藉經驗累積,逐漸通曉各種生態知識,深諳動物行為心理,爪痕、腳印、食痕、排遺,這些都是探知動物出沒路徑、覓食習性,甚至體型大小、性別個性的參考線索,風起雲湧、雲腳長毛山區將有陣雨,獵人累積這些知識,知道該在哪些植物開花結果時節入山,該躲藏隱匿哪處灌叢守候,幾乎攻無不克。
經驗老道的獵人善於追蹤尋找動物獸徑dangigi,依據腳印足跡,壓彎的草木、吃剩的果實、磨爪痕跡等,幾乎可以準確推測動物行為和出沒週期。一般來說,狩獵其實就是人類和動物鬥智慧比拼體力和耐力的過程,至於勝負只是結果,但是獵人更懂得,在某些季節:諸如山澗上結滿果實紅而大的野生刺莓,坡地野生枇杷lito,飽滿果實已經壓彎枝枒,山棕花苞金黃擠成一團…滿山滿谷野果,當值此時,動物會因植物的吸引,鬆懈警戒之心,趁此時入山,則可不費吹灰之力。
以獵捕水鹿為例。水鹿是布農族人喜歡的獵獲動物之一,根據口述,有經驗的獵人經常依據臺灣華山松新芽,判斷今年水鹿生長狀況,臺灣華山松新芽長度,幾乎也就是水鹿鹿角高度,而從鹿角高度則可判知水鹿身形。一般來說,打耳祭前的出獵,幾乎就是雄鹿長角季節,若我們在山區,遇有松樹磨皮痕跡,也可判斷是因為水鹿頭部隱癢,藉由摩擦樹皮將鹿角磨斷,有時鐵杉會遭逢水鹿環狀剝皮,這些徵狀,均可用來推估區域內水鹿族群數量,據此決定停留狩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