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人聲‧樂器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布農‧人聲‧樂器

2009年02月19日
作者:董景生、黃啟瑞、邦卡兒‧海放南

精采絕倫的布農音樂與服飾。圖片提供:許嘉錦攝

布農族著名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早自日治時期就享譽國際,但其實其他歌謠,也有使用類似合音唱法,只是多數人未曾仔細探究,舉凡飲酒歌、祭槍歌等,都充滿互相應和、愉悅暢快的情緒,演唱時族人的團隊精神展露無遺,這些在傳統裡所進行的吟唱推移著祭典的進行,在面臨生計變遷,已逐漸失去舞台,漸漸轉化為基督宗教活動時才能聽到。

除精彩絕倫的人聲合音,布農其實也流傳多樣樂器,包括了口簧琴、弓琴與杵音等等,這些共同或不同樂器有時獨奏,有時合奏,過去許多夜晚,常有所聞。

布農族人認為,口簧琴hunghung和弓琴latuk,是天神賜與的禮物。弓琴這項樂器,幾乎不見臺灣其他原住民族,卻是布農族至今仍然盛行的樂器,在製作程序上,族人會砍削竹子當作琴身,通常是取約45公分長,1公分寬薄片彎壓成形,再取玉米粒作為琴橋共鳴器(有一說改用旗袍上鈕釦更佳),最後以野薑花纖維繫於兩端做成弓弦(也可以月桃莖纖維代替,若是野薑花,一說取生長接近河邊者聲音越大),演奏時置於左手,一端銜在嘴裡,右手以食指彈撥,或用左手壓弦,右手彈奏,藉著空弦跟壓弦,形成簡單旋律和節奏,悠揚琴音細微,卻耐人尋味。

前述另項天神的禮物為口簧琴,相較弓琴,口簧琴較普遍於其他原住民各族,唯演奏時機略有差異。口簧琴的製作,是削製竹片造型後,按上金屬簧片,藉由拉扯一端細繩,共振口腔發音,對於排灣、泰雅、阿美族群,是談情說愛,男女互表情意的催化工具,而含蓄內斂的布農族,口簧琴成為排遣寂寞或悲傷時,渲洩情感之用。

布農傳統樂器。圖片提供:Bagkall Haivangang攝

布農族尚有演奏樂器為杵音,這種只在布農族和日月潭邵族獨特的樂器演奏,相傳是布農婦女在舂杵小米時,發現擊打石板會有奇特的音律,進一步發展成八至十六根長短不同木杵,交替打擊出不同節奏音階的演奏,據說在過去,族人也用杵音來傳遞訊息。

◎ 本文選錄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出版之《走山拉姆岸――中央山脈布農民族植物》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