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世界大揭密 廖運志攝影作品世貿展出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深海世界大揭密 廖運志攝影作品世貿展出

2009年03月17日
本報2009年3月16日台北訊

國內深海生物攝影作品豐富且最受重視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廖運志,將於3月20日至22日,在世貿二館舉辦深海生物攝影作品展,展出四十多幅深海生物照片,這是廖運志作品第一次在國內的大型展覽館展出。

廖運志博士畢業於中興大學,是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碩士、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博士,曾應邀前往知名的美國加州科學院擔任短期訪問學者,目前任職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其專長除深海生物及生物多樣性等領域外,最著名的就是他所擅長的生態攝影,尤其去年在海洋大學展出「被日光遺忘的神秘國度─深海生物攝影展」,雖然展出作品僅十餘幅,但已獲生態攝影專家推崇,相當受到各界重視。

深海褶胸魚;中央研究院廖運志博士拍攝、亞太潛水展提供

深海褶胸魚

亦稱海銀斧魚,它銀亮且扁平的身體形同一面鏡子,可以利用反射周遭環境色來隱身避敵。這種深海魚在微弱光照的海面下深處朦朧區內,腹部發光器所產生的光度,剛好可以照亮身體下方的陰影部分,使它看起來與環境光色相似而形成隱蔽效果。(中央研究院廖運志博士拍攝/亞太潛水展提供)

3月20至22日,廖運志將應亞太潛水展邀請,在世貿二館展場的海洋生態保育區,展出他四十多幅深海生物攝影作品。同時將於20日開幕式後,在展場會議室現身說法,親自帶領觀眾「探索台灣深海生物」,詳細說明台灣研究人員是如何充份利用「海研一號」「海研三號」等研究船,在深達4千至6千公尺海底蒐集極為罕見的生物,再分門別類交與各個領域的專家研究。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與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除了在台灣用研究船及民間底拖漁船,在台灣海域進行深海生物多樣性調查外,並且參加一項「海洋生物普查(Census of Marine Life)的國際合作研究計劃,每年都搭乘菲律賓的研究船,在菲國周邊海域進行深海生物調查。廖運志在中研院生物多樣性資訊中心執行長邵廣昭指導下,參與了各次調查研究活動,並參與登錄四百多種深海魚的工作。

這次他將展出的作品,包括深海寄居蟹、深海海扇、會發光的深海魷魚、大嘴巴的深海巨口魚、身上有共生發光細菌的燈籠魚、長得很像電影裡異形的深海艾齒魚、有鴨嘴般嘴部的深海鴨嘴鰻、身體銀亮扁平像鏡子會反光的深海褶胸魚,以及全身透明,身體四周有像透明玻璃鐘罩保護,形狀很像蜻蜓或外星人,更非常受到人類喜愛的深海巧絨等。

深海巧絨;中央研究院廖運志博士拍攝、亞太潛水展提供

深海巧絨

這種深海魚有讓人非常驚艷的外型。透明玻璃般鐘罩保護下,它的身體形狀又像蜻蜓又像外星人,完全透明。它的名字叫「巧絨」,屬於端足目巧戎科甲殼動物。可是這種看起來很美麗的深海生物,會強行佔據圓桶狀浮游生物紐鰓樽的內部,把別人家當成自己家,產下大量粉紅色的卵,並就在人家家孵育它的巧絨寶寶。(中央研究院廖運志博士拍攝/亞太潛水展提供)

亞太潛水展現場除將舉辦廖運志博士深海生物攝影展外,國內知名的海洋生態攝影名家柯金源的作品,也有近二十幅在現場展出。柯金源是公共電視著名的珊瑚產卵現場直播攝影師兼製作人,他在公共電視製作的著名影片包括「記憶珊瑚」「產房」「海洋生物產卵記事」等都曾先後獲獎。

此外,國際知名水中攝影專家、菲律賓籍的Yvette Lee女士,也將會在現場解說水中使用模特兒拍照的技巧,並且展示她珍貴的作品。中華民國水中攝影協會的會員水中攝影作品,同時也將在亞太潛水展現場展出。

國內珊瑚礁研究權威、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主任鄭明修拍攝製作的影片「東沙環礁」和「龜山島」,也將在展場播映,展示這兩處國內最珍貴的海洋資源寶藏。同時,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生館)製作的海洋保育影片「黑鮪魚繁殖影像」、「墾丁珊瑚產卵紀錄」、「海洋傳奇」,及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製作的「澎湃列島」和「探索東沙」這兩部介紹我國第一座海洋國家公園的影片,都將在潛水展場公開播映。

亞太潛水展是由全球最大中文潛水雜誌「易潛網」舉辦,預訂20日起,在世貿二館展出3天至22日。主辦單位為配合政府在全國各級學校推動海洋教育,將優待小學生在老師或家長陪同下免費入場,中上學校學生憑證半價優待。每張門票全票100元,學生票50元。入場觀眾並可參加摸彩,獎品包括潛水燈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