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易北河谷遭除名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德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易北河谷遭除名

2009年06月30日
摘錄自2009年6月30日大紀元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6月25日在西班牙第3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作出決定,易北河谷被從《世界遺產名錄》中除名。原因是,正在建造中的易北河上的一座四車道鋼樑橋與易北河古老的建築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格格不入。由此,德累斯頓成為自該名錄創立以來阿曼阿拉伯羚羊保護區之後第二個下榜的成員,也是首個下榜的文化景觀。

位於德國薩克森州德累斯頓的易北河谷縱深綿延18公里,主要由具有18世紀巴洛克風格的宮殿建築以及別墅花園組成,它們與河谷中的古老牧場和仍然被用於葡萄種植的傾斜梯田組成的自然景色融為一體。而始建於19世紀末的鋼橋、單軌鐵路、蒸汽船和造船廠至今仍在使用中。

2004年,德累斯頓易北河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設的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僅僅兩年後,教科文組織便向其發出了除名警告,並將其列入《受到威脅的世界遺產名錄》,原因是當地政府以緩解交通堵塞為由,執意要在景區中心建一座鋼橋。教科文組織認為,此舉可能對這處世界遺產的價值和完整性造成無法逆轉的損害。

2007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決定繼續在《名錄》中保留易北河谷。然而,薩克森州高等行政法院隨後做出裁決,允許德累斯頓市政府在Waldschlösschen建橋。

5年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直在試圖勸說德累斯頓放棄造橋計劃,改建地下通道,並多次與德國政府就此進行協商。但德累斯頓最後通過全民公決並上訴到德國最高法院憲法法院,執意要建造此橋。2007年底,大橋開始動工,如今引橋部份已經完成,預計2011年竣工通車。

德國與丹麥、荷蘭共享的北海與大陸間的淺海和濕地地帶被稱為瓦登海(Wattenmeer),就在德累斯頓被告知除名的第二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便宣佈,德國和荷蘭境內的瓦登海被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中。

在德國境內的瓦登海地處下薩克森、漢堡、石荷三個州,大部份分佈在自然保護公園內,棲息著三千多種動物。這個淺灘地帶由於受到潮汐作用,漲潮時被海水淹沒,退潮時又會變得乾燥,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